将改革进行到底|“文化江苏”何以出圈:大江大河奔涌着流量密码

2024-07-09 08:00:00 - 新浪新闻

将改革进行到底|“文化江苏”何以出圈:大江大河奔涌着流量密码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在徐州窑湾古镇,撑船摇橹30多年的沈召明,早已不再漂泊在大运河上,他在歌声里追忆往昔,也向外地游客们传递着幸福和喜悦。

将改革进行到底|“文化江苏”何以出圈:大江大河奔涌着流量密码

江苏的长江、大运河边,历史文化街区、博物馆、公园频频出圈,当地居民与游客共享江河水韵,很潮、很City。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指出,江苏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积极参与建设长江和大运河两大国家文化公园。

在江苏,长江横亘东西,大运河纵贯南北。江河交汇,滋润着锦绣大地。作为长江、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江苏持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统筹推进两大国家文化公园一体化建设,形成了在全国具有示范效应的“江苏样板”。

日常生活的脉动:每天听大运河的“呼吸”

将改革进行到底|“文化江苏”何以出圈:大江大河奔涌着流量密码

57岁的沈召明曾经是渔民,祖孙四代都在运河上以捕鱼为生,他曾撑船摇橹30多年。现在,他是徐州新沂市窑湾古镇渔民艺术团团长。

从小就爱唱歌、吹笛子的他,身边聚拢了一帮能喊几嗓子的渔民,他教他们唱歌、识谱。“骆马湖的夜里,我们凑在一条大船上演奏。听到琴声,很多渔民从老远划着小木船来听,有时一聚就有上百条船。”大运河上的渔歌唱晚,是沈召明记忆深处的珍藏。

将改革进行到底|“文化江苏”何以出圈:大江大河奔涌着流量密码

生活的转变,从2015年三桥村渔民退捕上岸开始。当时正赶上窑湾古镇保护开发,沈召明平常就喜欢唱上两段,便组建了窑湾古镇渔民艺术团,在景区唱南腔北调、讲漕运故事、演渔家民俗。沈召明负责吹笛子,团队里还有快板、大鼓、扬琴、说唱等。演员们边走边演,游客们沉浸其中,互动演出成了景区的一张亮丽名片。

他说,以前每天漂泊在大运河上,没什么特别的感觉。现在退捕上岸了,渔民新村就建在大运河边,每天睡觉都能听到大运河的“呼吸”,反而感觉跟大运河越来越亲近。

将改革进行到底|“文化江苏”何以出圈:大江大河奔涌着流量密码

和沈召明一样,常州中车集团电焊工高级技师、正高级工程师张忠也亲历了大运河的点滴变化。近年来,常州打造大运河工业遗产文化长廊,百年老厂变身展览馆、文创产业园,展示着这座“工业明星城”的百年辉煌。

张忠在运河边出生、喝着运河水长大。工作40年,他每天上班都要沿着运河走12公里左右。“从一开始骑自行车,到现在开车上下班,京杭大运河变化太大了,现在景色非常美。我见证了这里从传统的工业重地逐渐转变为生态环境优美、城市文化繁荣的现代化区域。这些变化也为市民的生活带来了更多便利和欢乐。”

将改革进行到底|“文化江苏”何以出圈:大江大河奔涌着流量密码

文旅出圈的密码:大江大河是流量源头

扬州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一艘游轮驶过,游客站在船上看风景,与岸边亲水平台上嬉戏的人们“目光交汇”。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形似一艘扬帆的船,大运塔映照三湾,成为景区的点睛之笔。2021年6月,这座“国字号”博物馆建成开放,一开馆就成了网红。截至2024年6月,开馆3年,累计接待线下观众超840万人次。为什么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如此“出圈”?馆长郑晶认为,答案就在观众的体验里。有观众说,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就像一个大运河文化的主题乐园,在这里可以感受到新时代大运河的美好、时尚和幸福。这就是沉浸式的展览理念:利用创新技术去解读中国大运河这条线性的文化遗产,致力于推动博物馆的年轻化发展,策划交互式的体验场馆,打造沉浸式的文化展陈区域,将博物馆与文旅紧密联合,让博物馆成为终身学习的场所。

将改革进行到底|“文化江苏”何以出圈:大江大河奔涌着流量密码

京口瓜洲一水间,江河交汇之处,大运河“原点”扬州与镇江隔江相望。镇江西津渡是历史上的重要渡口,一处由5个截面组成的路面遗址,从下到上分别是唐代前、唐代、宋元、明代、清代的路面。因为“一眼看千年”,这处遗址吸引了许多游客拍照打卡。随着长江岸线推移,西津渡不再紧临长江,但古渡文化的魅力吸引着访古寻幽的人们。

从江河交汇地一路向南,奔涌的江河“化身千百”,小桥流水融入了城市肌理。在苏州平江路,外地游客和当地居民一起听评弹、赏昆曲,体验桃花坞木刻年画制作,品味碧螺春、苏邦菜与网红咖啡的舌尖碰撞。

在江苏,无论是公园、博物馆,还是历史文化街区、古镇古村,许多“顶流”打卡点都是长江、大运河孕育的,很“苏式”,也很City。大江大河的水韵,成为文旅“出圈”背后的流量之源。

将改革进行到底|“文化江苏”何以出圈:大江大河奔涌着流量密码

“十三强”的共同主题:统筹推进,一体化建设

江苏是全国唯一同时拥有大江、大河、大湖、大海的省份,长江横穿东西433千米,大运河纵贯南北757千米。水网密布是江苏的资源禀赋,将13个设区市紧密联结在一起。正因如此,长江、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成了“十三强”共同的主题。

江苏作为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唯一重点建设区,13个设区市全员“入列”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体系。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靠前指挥、直接推动,出台全国首部推动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地方性法规《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关于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决定》,全国首个以省政府名义出台《大运河江苏段核心监控区国土空间管控暂行办法》,设立全国首只大运河文化旅游发展基金,发行全国首只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专项债券。

江苏还在全国率先制定出台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1+1+6”规划体系,包括《江苏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保护规划》,以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河道水系治理管护、文化价值阐释弘扬、现代航运建设发展等6个省级专项规划。

为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的建设,江苏正积极构建长江文化保护传承“1+N+8”规划体系。2022年4月,江苏出台《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推进方案》。2023年7月,《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公布,江苏正加快编制《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保护规划》,布局沿线八市“一主八支四片”的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以长江干流为主线,以秦淮河等8条重要河流为支线,打造江城相依、江河相汇、江湖相伴、江海相融四大重点建设片区,统筹推进长江、大运河两大国家文化公园一体化建设。

将改革进行到底|“文化江苏”何以出圈:大江大河奔涌着流量密码

联结世界的朋友圈:以江河之名传承贡献中国智慧

前不久,日本导演竹内亮的纪录电影《再会长江》上映,影片中展现的长江两岸十年巨变感动了两国观众。镜头下的长江,既有壮丽的山川美景,也有人们奋斗的身影和温情的故事。“我是来自中国南京的日本纪录片导演竹内亮。”映后与影迷的互动中,竹内亮总是习惯这样自我介绍。2010年,竹内亮拍摄了纪录片《长江天地大纪行》。十年后,他又花了两年时间重走长江,完成纪录电影《再会长江》。他用镜头记录了长江的十年巨变,也展现了中国的变化。

将改革进行到底|“文化江苏”何以出圈:大江大河奔涌着流量密码

2023年11月,长江文化南京论坛在扬子江畔举办。论坛以“河流汇聚可持续未来”为主题,来自全球大河流域的近400位嘉宾共商河流文化、生态、经济、传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为古老大河文明传承贡献中国智慧。竹内亮等纪录片、电影导演作为分论坛嘉宾出席,畅谈世界大河文明的国际传播。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和欧洲电影奖成员、奥赫里德电影学院特聘教授阿塔纳斯·乔治耶夫被长江深深震撼:“我从酒店的23楼向外望去,看到了美丽的日出、奔流的长江,这些让我相信长江可以挖掘出有力量、有影响力的故事。”

将改革进行到底|“文化江苏”何以出圈:大江大河奔涌着流量密码

大河文明、运河文化,越来越成为国际对话的共同话题。世界运河城市论坛是国内唯一以运河文化为主题的国际性论坛,自2007年以来,已在扬州举办了16届。论坛汇聚国内外运河城市市长、国际组织负责人、运河管理者、专家学者以及运河事业爱好者,围绕全球运河城市共同关注的文物保护、水治理、生态环境建设、文旅发展等问题开展对话,分享世界运河文化建设实践经验,交流全球运河城市发展案例,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宣传全球运河文化、讲述全球运河故事、推动全球运河城市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2022年,经文化和旅游部报请国务院批准,世界运河城市论坛升格为国家层面的机制性论坛,由文化和旅游部、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以新的格局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以“江河”之名,品牌文化IP聚起了越来越多国际国内关注的目光,构筑起联结世界的朋友圈。

将改革进行到底|“文化江苏”何以出圈:大江大河奔涌着流量密码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刘静妍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