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文明大展”文物与柏林爱乐乐团先后乘包机抵沪,两架文化包机“飞”出了什么?

2024-07-09 06:52:00 - 新浪新闻

“古埃及文明大展”文物与柏林爱乐乐团先后乘包机抵沪,两架文化包机“飞”出了什么?

最近,两架文化包机引发热议。

6月16日,788件埃及文物经由开罗至上海特批航线,落地不到19个小时,即安全抵达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

6月24日,柏林爱乐乐团近140位乐手和工作人员乘坐包机抵沪,仅31个小时后,他们就分四组在剧场高校演出。

两架文化包机的“上海速度”,“飞”出了什么?

飞出了“上海文化”的人气与口碑。柏林爱乐四场交响音乐会6000张票五分钟售罄,乐迷惊呼“地表最强”。“金字塔之巅”20万张“早鸟票”已售罄,网友感慨“埃及这是把家底交给我们了!”

飞出了“上海文化”的品牌标识度与世界影响力。作为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特别项目,这是“交响天团”柏林爱乐在中国的首次驻演。而“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以下简称“金字塔之巅”)不只是国内首次、规模最大的埃及文物特展,也是埃及近20年来世界范围内举办的最大规模出境展之一。

飞出了文商旅融合的新引擎与城市软实力的新成绩。柏林爱乐音乐会超四成购票观众来自境外及全国其他21个省区市。而据最新发布的《上海市博物馆在地贡献度蓝皮书(2023年)》(以下简称《蓝皮书》),上海的博物馆外地游客比例达到49.57%,撬动文商旅发展新增量。

两架包机,正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上海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各方通力协作,持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断擦亮“上海文化”品牌、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的生动注脚。而今年2月,《上海市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行动方案》的审议通过,更是令各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全力驶入高质量发展的“超车道”。

从“一流”到“首创”

惠及大众是人民城市的不变底色

“柏林爱乐在上海”的成行,源自一个自我追问——

该来的名团大师都已来过上海,甚至不止一次。从节目质量、数量看,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基本实现“亚洲第一”,接下来做什么?艺术节中心总裁李明认为,“溢出效应”是关键词之一。

持续扩大规模的“专业展演”“分会场”不是溢出效应的极限。打破办节定势思维,顶级名团是否“节外见”甚至“驻场见”?带着这个想法,艺术节团队与柏林爱乐进行了长达五年的谈判。

以小时计的“上海速度”背后,更需要以年计的韧劲与耐力。

屡次来沪的“老朋友”,谈判难在哪?除了海外名团往往提前几年排定演出档期,这一次上海提出另一个条件——在音乐会之外,完成一系列面向更广泛大众的大师班、艺术教育活动。“作为一个非营利机构,艺术节的办节宗旨是‘艺术的盛会,人民大众的节日’。对于这座2000多万人的超大城市,能够通过几场演出走进剧场的观众毕竟是少数,我们希望尽可能带着名团大师走出剧场、走进新城和高校。”于是,在学校礼堂免费听到柏林爱乐铜管室内乐,复旦大学学生在社交平台发文赞叹:“这才是上海,这才是大学!”

文化盛事得以实现“上海速度”,也离不开各方深化机制改革、持续创新举措:市政府通盘协调、国家民航局特批航线、海关展馆“现场查验”、文旅局“智慧监管”……通力高效“把事办好”的执行力,只为想在、走在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前面。

全面深化改革,惠及大众是上海这座人民城市的不变底色。

从“流量”到“留量”

“人文经济学”释放文商旅融合潜能

为了参与上海文化盛事,境内外游客有自己的“上海速度”:“打飞的听音乐会”“拖着行李箱看戏”“高铁一日来回特种兵逛展”……在上海,一系列网红特展、精品演出、热门赛事在努力把“流量”演变为“留量”的过程中,也成为了拉动消费、促进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新引擎。

全面深化改革着眼何处?总书记说:“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作为排头兵、先行者,为答好“人文经济学”这一重大命题,上海以前瞻布局与大胆创新充分释放文商旅融合潜能。

比如,如何把文博美术这些昔日的“高冷小众”做成“网红爆款”?

答曰:以“大博物馆计划”“大美术馆计划”“社会大美育计划”为文化场馆机构引流。

其中,特展便是重要抓手。在《蓝皮书》中,记者注意到了这样一组指标:2023年部分特展“展期日均客流”“展前1个月日均客流”和“展后1个月日均客流”。如果说“展中”之于“展前”超过200%的暴涨是意料之中,那么“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对话达芬奇——文艺复兴与东方美学艺术特展”等“展后”较“展前”仍能实现200%甚至近300%的增长,无疑令人惊喜。

“这充分说明了特展的长尾效应。”《蓝皮书》起草人之一、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系主任郑奕表示,“优质特展完全可以起到为博物馆造势并提升地位的作用,而这样的作用是有余波的,这即是流量的价值。”

流量率先拉动的是消费。回顾2023年,郑奕说:“上海市博物馆观众的消费覆盖了馆内、馆外,线下、线上,且在消费水平上呈现中、次高、高三者占据绝对主导的态势。可见,上海通过文博市场的专业化、国际化运作来欢迎大比例的市外、境外游客,并直接带动了吃住行游购娱等多重消费。可以说,文博行业以及‘博物馆+’业态正在成为上海都市新消费的‘核爆点’。”另一组数据则与她的研究互相佐证——“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拉动的城市综合消费超过1∶15,远超1∶6的国际惯例。

流量也带动了产业的融合发展。作为“演艺大世界”生力军,亚洲大厦的“星空间”,一路开到了隔壁的大世界、世茂广场和第一百货。在上海,文化早就不是文艺院团剧场机构几家的事。商业体、企业、园区等社会多元主体的加入,打破的是业态边界,盘活的是资源要素,做大的是产业蛋糕。

从“IP”到“品牌”

大文化生态为软实力建构人才引力场

当然,上海不满足于打造单一文化爆品、精品。向内,锚定重点项目打通文化艺术全类目打造IP矩阵;对外,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全球资源优化配置,一个个“上海文化”品牌不断壮大的同时,更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发展态势,填满365天的“文化日历”,也令这座人文之城近悦远来。

以擦亮“亚洲演艺之都”这张金名片来说,既有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这样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家级品牌,也有“静安现代戏剧谷”这样在业界赢得持续热议的地区性标杆品牌;既有“演艺大世界”这样全国密度最高的剧场集群品牌,也有亚洲大厦这样自发生长、在政府引导支持下迅速壮大的演艺新空间品牌……品牌与品牌互相导流、彼此成就,构建起集纳全产业要素的大文化生态。

而软实力有时展示在报告、指数里,是无数响亮的“第一”;有时也在街头转角、在策划与服务的细微处,自有爱文化、爱上海的人民大众心曲相通,成为安居乐业、“人人都是软实力”的一分子。

“星耀中国: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展”展览期间,上博东馆在大厅正中,摆放了一件特殊展品——来自B站UP主“才疏学浅的才浅”制作的黄金面具。在小红书平台,网友为Z世代致敬传统文化点赞;也用“上博东馆精神状态全国领先”这样的流行语,给上博破例为年轻人留出“C位”的深重用意点赞。

这样的上博精神,亦由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孕育而来。在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的新时代征程之中,“上海文化”品牌必将越擦越亮,文化自信自强的同心圆越拉越大,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步伐愈加行稳致远。

文:黄启哲

图:叶辰亮

编辑:范菁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