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亲笔签名!新区这里珍藏着一张66年前的奖状

2024-08-09 03:26:52 - 新浪新闻

“周总理都给我们点过赞。”在新区西岔镇西岔村,长辈们时常会给年轻一代讲述他们曾经奋斗的、引以为傲的岁月。

原来,66年前,西岔村荣获一张由周恩来总理亲笔签名、国务院颁发的奖状,这在当时是莫大的殊荣。

西岔村到底做了什么,能够获得国务院颁发奖状奖励?近日,记者来到西岔村,探寻这张奖状背后的故事。

走进西岔村村委会办公室,只见一张发黄褪色的奖状,被精心装裱后悬挂在醒目位置,上面印有:“奖给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甘肃省皋兰县源太人民公社西岔大队”,落款为:总理周恩来一九五八年十二月,其中“周恩来”三个字为周总理亲笔书写。奖状虽已发黄褪色,但西岔村人民誓把“黄沙变绿洲”的动人故事却历久弥新。

周总理亲笔签名!新区这里珍藏着一张66年前的奖状

20世纪50年代的西岔村,十年九旱,地面无水,年蒸发量是年平均降水量280毫米的8倍之多。“电杆比树多,乘凉钻沙窝”是这里干旱荒凉景象的真实写照。“一刮沙尘暴,漫天黄沙,饭都吃不成了。不仅如此,沙尘还会把刚出土的小麦苗苗都淹没了,村民们一年到头来吃都吃不饱。”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魏永源回忆起以前的境况,心里十分感慨。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一面貌,早在1952年,西岔村就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发出的“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号召,发动群众植树治沙。但由于受自然条件的制约,村民们顾虑重重:“干山枯岭,吃水都困难,咋植树?”“如此干旱的气候,树苗能成活吗?”面对这些不利因素,当时担任西岔初级社一社社长兼乡团支部书记的李玉泰站了出来,年仅24岁的他,以西岔村早有零星树木生长的实例说服群众,并带领互助组所有成员,率先试验种植。

李玉泰带领由二十几名团员青年参加的绿化造林突击队,干在前头。他们请老农出谋献策,制定出先栽平地、后栽山坡分两步走的植树方案,并选定洋槐、花椒、椿树、杏树、菱条、枣树、苜蓿等适合平地、山坡地种植的树种。

万事开头难。缺少林业知识,就摸索着干,向县林业站技术人员请教着干。为保证成活率,他们发动全村男女老少往返3公里抬井水,边栽边浇,定期点浇;并在树窝内铺压细砂保墒,力争栽一株活一株。

“印象中,我父亲一心扑在种树的事上,很少参与家务事。他白天带领队员挥锨抡镐、沙地种树;夜晚,在灯下和队员们学习林业知识,绘制平面图,修改造林方案。”李玉泰的儿子李占昌回忆起年轻时的父亲,满怀敬佩之情。

周总理亲笔签名!新区这里珍藏着一张66年前的奖状

周总理亲笔签名!新区这里珍藏着一张66年前的奖状

在李玉泰和突击队的带动下,村里的团员、各生产队纷纷拿起铁锹水桶加入到植树治沙的队伍当中,植树队伍的规模越来越庞大。“沙地里,有人搬运树苗、挥锹铲土,有人不断从井里挑水、抬水,一派繁忙景象。”魏永源回忆道。

周总理亲笔签名!新区这里珍藏着一张66年前的奖状

随着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苗木不足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李玉泰带领队员们搞起了育种。没有树种,他们就去离家50公里的五泉山公园搜集中国槐、椿树、榆树的种子,并吸取1956年社内育苗的经验教训,总结出正确的育苗方法。通过苦心操劳,出苗率达到90%。育苗的成功,解决了自己和邻社苗木不足的困难,给干旱地区自育苗木树立了榜样。

种树容易,管护难。为了爱护好成活的幼树,他们制定护林公约、确定护林人员;冬季在树干上涂抹生石灰,包扎草衣,防止野兽啃咬。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1957年,全村植树20多种、227000株,面积达2000多亩。村民们从修剪的10000余斤枝条中挑拣出粗枝条,做成杈、锨等农副工具,卖了831.5元,这在当时是一笔可观的收入。”魏永源感慨道,在李玉泰和村民们的辛勤付出下,西岔村迎来了花椒飘香、桃红杏黄的丰收景象,曾经光秃秃的山头一去不复返。

由于西岔村在林业建设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1958年12月,该村被评为“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李玉泰还被评为全国劳模,作为村里的代表,赴北京参加了表彰会,并领回了这张“国务院奖状”。会议期间,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了李玉泰等代表。

“一个小小的西岔村能得到国务院颁发的奖状,真的很不容易啊。”如今80岁高龄的魏永源感慨道,“这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激励和鼓舞,我们更应该将这种精神发扬光大、传承给下一代。”

周总理亲笔签名!新区这里珍藏着一张66年前的奖状

这张奖状,凝结着那个年代里西岔人民的奋勇拼搏和开拓创新,见证着从“沙中找绿”到“绿中找沙”的历史性巨变,成为激励西岔村一代代人,接续奋斗的精神财富。

如今,西岔村作为2024年“休闲西岔”乡村振兴示范带上的村庄之一,通过盘活村集体闲置土地进行固定资产租赁、土地流转等,年收入达60.8万元。同时,西岔村立足“一村一品”兴产业,挖掘土特资源走深加工之路,大力发展农业、水产(虾)养殖业,持续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跨越66年,这张珍贵的奖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西岔人砥砺前行,在共富之路上行稳致远。(兰州新区报记者李怡青)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