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 “不务正业”坚持成“双赢”!美术生在派出所搞研发,搞出了10项国家专利

2024-08-08 07:38:00 - 杭州日报

开栏语

“城市”,辞书对于这个名词的解释一般是“人口密集、工商业发达的地方”。一座开放、包容、有温度、面向未来的现代化城市,应当具备“安居”和“乐业”之外更多的功能,让城市中的每一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在实现理想和自我价值的过程中绽放光彩。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杭州日报特别策划推出“75年75人·这座城市让每个人都能发光”融媒体专栏,依托融媒体矩阵,以文字、海报、视频等形式推出系列报道。报道将聚焦各行各业的人,讲述他们在这座城市中发光发热的故事,从中反映杭州各领域的发展和变化。杭州日报融媒新闻版还将推出“AI杭州畅想”系列图集,以AI图片的形式与故事主人公一起畅想未来。

位于南山路2号的西湖风景名胜区公安分局水上派出所里有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办公室,墙上挂满无人机模型,地上堆着船具模型,桌面、茶几上叠放着线圈、螺丝刀,还有各种小零件。光从陈设看,这里一点不像派出所,更像个实验室。 把 “不务正业”坚持成“双赢”!美术生在派出所搞研发,搞出了10项国家专利

把 “不务正业”坚持成“双赢”!美术生在派出所搞研发,搞出了10项国家专利

基层民警搞起了“科研”,甚至手握10项国家专利成了“发明家”,这样的“不务正业”,恰恰是为了把来西湖边的市民、游客守护得更牢靠。

“捞哥”留下的“宝贝”升级成了“打捞神器”

今年“五一”假期,西湖边的一根“打捞神器”又在网络上火了一把:一名女孩在拍照时不慎将手机掉进了西湖里,正当她和同伴着急时,水上派出所的巡逻警力拿出一根5米长的可伸缩打捞杆,调节好杆子上的摄像头和显示器后,不到10秒钟就将手机夹了上来。这样的效率让围观游客惊呼:“都来不及看清楚……”

对于杭州人来说,为市民、游客打捞落水物品的警用装备其实10年前就见过了。考虑到常有手机、钥匙等随身物品掉入西湖的求助,当时,被称为“捞哥”的水上派出所民警周翔军设计出了一根打捞杆,杆子上加装了磁铁和摄像头,为众多市民、游客捞起过落水物品。“前些年,‘捞哥’退休了,我们想要把他的精神传承下去,就在培训警力使用打捞杆的同时,对打捞杆本身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升级。”楼海峰说。

近年来,打捞杆从仅加装一块磁铁的“乞丐版”、带6块磁铁的“进阶版”、带高清可视设备的“豪华版”,再到配备有金属探测仪、浑水穿透摄像头、高亮灯的第四代,一步步地成了名副其实的“打捞神器”,帮助游客精准打捞财物成功率已达95%。

“其实就是在细节上不断改进。比方说,手机是有重量的,打捞杆的夹子有时候夹不住。怎么才把力道拿捏得刚刚好呢?我们最新一代的打捞杆就加装了防滑夹,还是用3D打印的。”楼海峰收起杆子,然后拍了拍身旁一台半人高的3D打印机。

搞发明,还是从给儿子组装无人机玩具起步的

楼海峰的履历和他的创造力一样让人“意外”。

2002年,楼海峰从浙江师范大学应用美术专业毕业后,在老家富阳做过两年房地产销售。“脑子不够活络,对房地产行业也没太多想法。”他自嘲道。因为从小就有“制服情结”,2004年,他通过社会招考,成为景区公安灵隐派出所的一名民警。

把 “不务正业”坚持成“双赢”!美术生在派出所搞研发,搞出了10项国家专利

2008年,楼海峰为了给还在读小学的儿子组装无人机玩具,便自己买来配件,然后上网络论坛向“模友”请教,最后,他真的组装出了一台轴距为350毫米的小型四轴无人机,能实现自动起降和图像记录。“当时那台无人机续航非常有限,最多飞10分钟,精密度也不高,给孩子玩玩还行。”楼海峰说,但通过这件事,他意识到,如果无人机能应用到山体全天候巡查预警中,会是很好的帮手。

之后的很多年里,楼海峰都在尝试组装能实现远程巡查、视频回传的无人机,但由于当时市场上许多技术不够成熟,他制作的无人机一直无法投入实战。为实现目标,他家里的写字台被他铺得越来越满。“家里一定要有这么一个工作台的,有时候突然来了灵感,马上可以捣鼓一下。”楼海峰说。

父亲眼中的“不务正业”,被他坚持成了“双赢”

楼海峰的“发明欲”很难得到满足,于是,他在单位也捣鼓了一个工作台,在保证不耽误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埋头搞“科研”。还在岳庙派出所工作时,他的工作室是由门卫岗亭改建的,只有5平方米左右,里面挂满了无人机模型,桌上也满是工具。有一天,楼海峰的父亲到所里找他,看见工作室后,劝了他一句:“这种东西,平时家里玩玩就算了,单位里就不要搞了,人家看起来不务正业。”

“后来,我们的打捞杆获得了国家专利,还拿了奖,我爸爸才知道我做这些东西还是有点用的。”楼海峰说,“我还和他说,现在的警察早就不是你想象的那样了……”

楼海峰调任水上派出所副所长后,景区分局专门在所里设立了一间警务创新工作室。近20平方米的空间,比之前岗亭改建的工作室大,却被楼海峰搞得更“乱”。这个已年近半百的“技术宅”平时话不多,但说起工作室里的那些发明,他就成了“话痨”。他随手拿起一艘橙色的小船,满口技术名词地聊开了。

“这是便携式可充气救生圈,船壳是3D打印的,还用到了集成水溶起爆、特殊光谱浑水穿透、红外传感等原理和技术。别看它小,它在湖面上快速航行,到达指定位置后,经远程遥控,便携救生圈在弹出船体的同时能迅速充气。”楼海峰说,这艘小船每秒能行驶5米,遥控距离在500米左右,“碰到溺水突发警情,如在岸边施救,救生圈扔不远也不准,有了这艘小船,救生圈就能又快又准地送到溺水者身边。”

发明这艘小船,是因为楼海峰曾经看到过一则新闻报道:某地发生了一起溺水警情,现场警力因为不会游泳无法下水施救,最后受到了网友的批评。“救援工作当然应该把重点放在救援对象身上,但救援人员的安全保障同样重要。”楼海峰说,“我们要做的是结合警务实际,让警务创新真正惠民又惠警。”

从警20年,“发明家”打算带出更多“爱折腾的人”

如今,楼海峰的警务创新工作室里挂着10项国家专利的证书,占满了一面墙:无人机抛网装置、水域管理提示浮标、智能公路安全距离灯光提示系统、具有多功能信息同步传递的警用袖标……这些发明有不少已经被应用到了西湖以外的地方。就拿打捞杆和便携式可充气救生圈这对组合来说,不仅在杭州的西溪、运河等水域投入使用,还被推广到全国60余处景区,实现了对传统水域警务工作模式的重塑。

“现在回想起来觉得没什么,但研发室做了太多太多的尝试。”楼海峰说,发明得越多,就越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我还想去挑战更多实用、便携、无感的科技警务发明。”

为了这个“小目标”,楼海峰至今保持着大学时期养成的上科技论坛的爱好。如今,他又给自己找了一块新“阵地”——视频网站。“我在以前的论坛里算是资深版主了,但在视频网站上,我就是个新人,从来不上传视频,都是默默地跟着别人学。”他说,“大多数播主都是比我小得多的‘90后’和‘00后’,他们太有才了。”

从警20年,楼海峰在机关和基层派出所都干过,他越来越明白一个道理:坐在办公室里想不出办法,就到一线去感受“痛点”,那样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如今,他开始带着所里的一批年轻人一起“折腾”各种智慧警务装备。大家自费买材料,自学手工课,有想法就实验,有问题就商量。那些已经“功成名就”的发明,也在一次次“折腾”中不断迭代升级。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