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走青藏线——传承弘扬“两路”精神】长江源头的忠诚守护

2024-09-09 07:10:31 - 青海日报

【再走青藏线——传承弘扬“两路”精神】长江源头的忠诚守护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7月的最后一天,我们的汽车沿着青藏公路,往西南方向疾驰,海拔的急剧攀升,使人不由得呼吸急促,紧接着后脑勺隐隐作痛起来。

但是此行的目的地——唐古拉山镇(俗称沱沱河镇)依然远在250多公里外,途中要经过海拔5000米以上的风火山。

过了昆仑山口,远处绵亘蜿蜒的山脉将无边无际的荒野徐徐铺展开来,眼前的青藏公路宛如一条巨大的输送带,翻山越岭将一辆辆满载货物的大车输送到“天上的西藏”。

从格尔木市到唐古拉山镇的距离,之于绵延千里的“天路”,在公路里程意义上并不算遥远,但要经过多处高原冻土地带,汽车往往刚提起速度就要急刹减速,从清晨到日暮,我们抵达了位于沱沱河畔的青藏兵站部某大队输油管线中队大院里。

这里海拔逾4700米,此时少了阳光照射,风头变得凌厉了许多。位于中队大院里的篮球场上,皮肤粗糙、衣着单薄的年轻官兵激战正酣。

他们正是此行采访的对象——常年驻守在长江源头,用青春和热血护卫格尔木至拉萨的输油管线,在高寒缺氧的恶劣环境里,一个个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年轻小伙子淬炼成了“铁肩膀硬脊梁”的高原战士。

“六月雪七月冰,八月封山九月冬,一年四季刮大风。”沱沱河地区环境的恶劣程度令人难以想象,作为护卫输油管线的战士,中队官兵一年中有290天待命,其中至少有100多天在戈壁荒漠展开巡线护线任务,平均每年行程达到2万公里,足迹遍布长江源头的雪山、荒野。

作为护卫输油管线的部队,管线发生故障,就是吹响了冲锋陷阵的号角。面对险情,官兵发扬“三个特别”精神,拼死抗争,完成了一个个看似不可能的任务,无数次收到各级部队表彰奖励。

2022年初的一天,正值祖国内陆春暖花开的时节。沱沱河地区四野雪覆冰封,寒风肆虐。海拔5000多米的风火山附近输油管线开裂,中队官兵展开了一场分秒必争的“战役”。

“我们找了很久,才找到管线破裂处。”那次抢险任务,给中队战士李鹤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中队而言,管线开裂是天大的事儿,事出紧急,官兵来不及做充分的防护措施,便冲向了现场。

虽然常年执行巡线护线任务,深知个中艰辛,李鹤江却没有想到那次任务会无比艰难,甚至完全超乎他的想象,“真没想到那么难找,我们用十字镐和铁锹,整整挖了两天一夜。”

初春的高原,冻土像钢铁般坚硬,十字镐用力砸下去,震得冻僵的双手生疼,好不容易挖开一处,却看不到管道破裂处。中队官兵到处挖,一直挖,记不清挖开了几处,经过两天一夜,最后成功找到并顺利维修。

“终于不用再挖了。”说到找出管线破裂位置的那一刻,李鹤江本能地长舒了一口气,似乎那次抢险任务就在此时此刻。

在一次次高原抢险的磨炼中,中队官兵练就了“缺氧气,不缺高昂士气;缺温度,不缺忠诚纯度;缺绿色,不缺英雄本色;缺亲情,不缺战友深情;缺直管,不缺依法治管。”的“五缺五不缺”精神,在严酷环境中锻造了军人不屈的意志。

7月25日22时30分左右,唐古拉山镇迎来短时强降雨,短短半小时,中队大院已是汪洋一片。一声令下,早已集合的官兵一个个蹚过齐腰深的积水里,大家齐心协力最终成功疏通。

与中队官兵交流是一件考验耐心的事情,一个个20岁出头的小伙子,性格里却有着远超同龄人的成熟和稳重,在深夜的党支部会议室里,尴尬的一问一答几度陷入静寂,只有提及远在千里之外的妻儿老小,他们才打开话匣子。

对中队官兵来说,一天里最幸福的时候就是19时到22时的3小时。按纪律,官兵只有在这短短3小时,才可以用手机,因此,这3小时成了他们每天陪伴家人最珍贵的时间。

“在这里当兵是一件很自豪的事情,我们经历高寒缺氧的考验,忍受与亲人相隔千里的孤独,守卫着‘天路’上的输油管道,无论多苦多难,对我们的人生而言,将会是一场弥足珍贵的成长和回忆。”中队指导员张彪说。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