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共和国的故事丨“探伤神探”师徒并肩共筑安全路
编者按:
七十五年风雨兼程,七十五年砥砺前行,中国以不可阻挡的步伐,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壮丽篇章。大众网·海报新闻特别策划《我和共和国的故事》系列报道,选取来自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典型人物,通过两代人之间的传承与接力,展现了他们各自时代的梦想与追求。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情的讲述,勾勒出一幅幅两代中国人接力奋斗、共筑中国梦的生动画卷。
海报新闻记者金立红仪首歌济南报道
27岁的刘江,从一位对铁路工作充满好奇的“小白”,成长为探伤车间的技术助理,师父季风运那句常挂在嘴边的“高铁无小事”,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他职业生涯的道路。55岁的季风运,是京沪高铁探伤领域的资深专家。他将自己多年“摸着石头过河”积累的经验,无私地传授给包括刘江在内的年轻一代。
工作中的季风运神情专注
高铁的每一次平稳运行,都离不开他们夜以继日的辛勤工作。季风运和刘江,两代人,以他们的智慧和汗水,确保了每一段钢轨的安全,守护着高铁的生命线。
“高铁无小事”,深知“钢轨探伤”背后责任重大
季风运将探伤工作比作给钢轨“看病”,他的任务是发现并治疗那些肉眼无法察觉的内部伤损。“钢轨探伤就是钢轨‘大夫’,要做的工作就是给钢轨‘看病’。”季风运说,他的工作,就是确保从济南西站驶出的每一列轨道车辆都能安全、快速、平稳地抵达目的地。
13年前,济南西工务段伴随着京沪高铁的开通而成立,而在京沪高铁开通运营前的三四个月,季风运便和泰安至德州段的钢轨打上了交道。回忆起那段日子,季风运感慨万千。
“当时京沪高铁还在联调联试阶段,钢轨分上下行,每隔100米就有一个焊缝,我们两个人一步一个脚印地从泰安走到德州,又从德州返回来,花了四五个月的时间。”季风运告诉记者,当时距离京沪高铁开通运营的时间迫在眉睫,他们除了吃饭睡觉的时间几乎都在工作。
“中午吃饭的时候基本就是在线路上吃盒饭,风吹得沙子落在盒饭里,吃得满嘴都是沙子。”季风运回忆道,尽管条件艰苦,但他始终没有忘记“高铁无小事”的使命。
刘江与同事常常在夜间工作
“高铁无小事”,刘江天天听师傅讲,却不敢听腻,他深知,每一次探伤、每一次检测、每一次复检,都直接关系到列车的运行安全和乘客的生命安全。“如果出现了漏检或误判,便意味着有可能会出现断轨或者列车脱轨的情况,这是我们任何人都不想看到也承受不起的后果。”
师傅的细心与责任心感染着刘江,工作过程中的刘江,也像师傅一样执拗与严谨。“2016年刚刚入路的时候,每天睡醒了第一件事就是到工具房来熟悉探伤这门业务。”刘江表示,“只要我们探出来有伤损,师父一定会复检,这么多年一向如此。”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坚持,从事探伤作业30余年,季风运的探伤“确诊”率高达100%,从未发生过漏检和误判。
勤于钻研,不让一个难题阻挡“安全之路”
多年前的铁路是什么样的?
季风运一开始做探伤工接触的是普速铁路,在55岁的季风运脑海里,多年前的铁路是拥挤的车厢、敞开式的车窗以及“哐当哐当”绿皮车行进的声音。在他沿着钢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中国的铁路事业发展迅猛,如今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随着高铁速度不断提升,对探伤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季风运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升级探伤工具和技术手段。“从9002型超声探伤仪到1010型通用探伤仪,首先是仪器大小的变化,此外通用型的探伤仪适用范围也更广了。”
在实际操作中,季风运也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他向记者展示了一面带有led灯的小镜子,镜子上还有可伸缩的长杆,“以前我们用的都是最普通的圆形小镜子,给钢轨探伤时需要蹲下去并用其它照明设备协助才能看到钢轨底部是否有伤损。”后来他们把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想法及解决方案告诉了厂家,厂家在他们的指导下制作出了现在的仪器。“为钢轨底部探伤就再也不用反复蹲下去了,而且有了led灯的加持,能够看得清清楚楚。”
为了更好地为钢轨探伤,他推出创新性技术攻关项目20余项,先后获得2018年山东省劳动模范、2019年国铁集团“铁路工匠”、2020年山东省“齐鲁工匠”、2022年国铁济南局“技能创新标兵2023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梦想接力,共同守护钢轨防断的最后一道保障
2016年,济南西工务段成立了以季风运为带头人的创新工作室,他深知,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团结一心、集思广益才能攻克更多的技术难题。在他的悉心指导下,一批批优秀的探伤工脱颖而出成为了高铁安全的守护者。
季风运和他的徒弟们
“我带出来的徒弟们从来没有误检或者漏判过,因为很多坑我都替他们踩过了。”季风运回忆起自己最初为钢轨探伤时候的不易,那个年代是没有钢轨对比试块的,他就把废钢轨搬到宿舍里,用锯条锯出各种各样的伤损,再用探伤仪去探,看怎么出波,再记录下来。“一开始是真的学不会,眼泪掉得特别多,都是一步步摸索。”
他积极培养年轻人才,将自己的经验和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指着工作室墙壁上的探伤工作法——“三字经”“七字诗”,季风运说,如果没有这些工作方法,探伤工可能需要两年才能掌握探伤技术,“现在有了这些总结出来的办法,半年的时间他们就能出徒了。”
在季风运的悉心教导下,刘江等年轻徒弟迅速成长起来。他们不仅掌握了扎实的探伤技能,还学会了如何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严谨的态度对待工作。
从2013年到2021年,季风运一共培养出来六十多名徒弟,其中有两名青工获集团公司技术比武第一名,工区先后有16人走上工班长、技术管理等重要岗位,2016年,他们班组荣获了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火车头奖杯”……
刘江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也深知师父的期望和嘱托。“探伤是钢轨防断的最后一道保障,师父的年纪在不断增长,我们后辈则在不断学习和进步,我们会把师父在工作中的执着传承下去。”
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们将接过师父手中的接力棒,继续为高铁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
责编:付兴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