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强国有我】完善科技创新人才网络结构

2023-10-19 11:18:00 - 人民论坛

【科技强国有我】完善科技创新人才网络结构

作者:中国政法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与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王明杰

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人才工作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的顶层设计和布局谋划。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坚持各方面人才一起抓,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在此背景下,加快完善我国科技人才网络结构,加强科技人才后备队伍建设,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题中应有之义。

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政府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政府在科技创新中承担着多种职能,具有引导作用、支持作用、推动作用、参与作用;对于实施措施,政府相关部门需要提供公共服务,积极进行教育投资,培育创新型人才,建立创新平台;在推进科技创新的过程中,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相关需求,制定专门的规划、实施意见并出台相关配套支持政策等。但是不可否认,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市场机制和社会主体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这就要求我们了解科技创新过程中政府、企业、高校等创新主体的作用和地位,对政府的职能和作用进行精准定位。

随着社会环境复杂性和竞争性的加强,组织成员仅依靠工作情境内部的资源不足以完全应对外部挑战,需要打破组织边界与不同利益者联动。同理,人才资源也并不是独立的,其存在于各类组织内,根据各自的专长、能力等承担着不同职责,但仅依靠某一主体具有较大的局限性,需要与其他主体进行联动。不同主体由此在合作、竞争、发展中产生一定的关联关系,进而构成人才网络。建设服务型政府背景下,创新人才开发应该形成政府主导、自身优化、教育机构先行、人才市场搭桥、用人单位激励的系统机制,这也体现了创新人才的网络结构应由多元主体有机构成。对于科技人才结构完善过程中存在的如社会主体力量较为分散,参与主体联系较为稀疏,配套措施制度存在不足等问题,应不断提升政府治理效能,加强多元主体联系,完善服务配套措施。

提升政府治理效能。不论是在构建人才网络结构还是落实科技创新规划的过程中,政府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科技创新规划实施的资源要求和统筹协调属性不可避免地将职能归于政府这一行政主体,而其他社会主体承担着研发执行、具体推进的责任(中心度所显示的主体重要性也说明了这一点)。这就更加要求不断提升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在科技创新规划实施过程中激发其他社会主体的能动性,在财政、技术、信息以及人力资源上予以支持。同时,要紧密连接各主体网络关系,突出人才网络的节点效应,畅通人才网络的信息渠道,打通人才网络的互联互动。

加强多元主体联系,由“共同”走向“共享”。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应该注意加强各个主体和部门之间的联系和交流。由之前的各自发挥职能“共同”构成网络,到真正实现信息和资源的“共享”,交流合作、互联互通、协同促进。在充分发挥政府指导作用的前提下,加强多元主体联系,建立与产学研全产业链配套的信息服务和人才联络机制,开辟多主体创新人才交流与管理通道,使人才、资源在网络中充分流动。同时,加快建成体系化的人才引进、评价、管理、激励、培养机制,为跨主体、跨平台的人才网络建设夯实基础,为科技创新规划的意见征询、指导落实、共同执行、产学研结合、统一评价等全过程实施提供可能。除了完成各自的职能任务外,还应积极探索创新,在跨领域、跨部门、跨行业的合作中,碰撞思维、取长补短、推陈出新,解决现有难题,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

完善服务配套措施,发现问题、改进不足。人才网络的完善,除了整体政策支持和多元主体合作之外,也离不开配套措施建设。2022年4月26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召开,明确强调“要科学规划,贯彻新发展理念,立足全生命周期,统筹各类基础设施布局,实现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协调联动。要多轮驱动,发挥政府和市场、中央和地方、国有资本和社会资本多方面作用,分层分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注重效益,既要算经济账,又要算综合账,提高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综合效益”。这就要求自觉树立创新战略和发展目标,使人才战略与总体布局适配,提高对服务人才的重视,主动发现问题、改进不足。同时,在科技创新规划实施过程中,布局有利于引领产业发展和维护国家安全的基础设施,在配套设施建设中“适度超前”。要加强人才网络建设,由行政主体主动牵头,制定机制与标准,减少对高端人才、特殊领域人才等的录用限制。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