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人“闯京城”的故事,为何赢得经济学家点赞?

2023-12-17 16:16:00 - 新浪新闻

12月16日,《繁茂的藤蔓——在京浙江人探访纪实》新书预告暨主题研讨会,在北京浙江大厦隆重举行。

浙江人“闯京城”的故事,为何赢得经济学家点赞?

活动吸引了浙江驻京机构、在京商协会的代表和部分浙江在京乡贤前来参加。著名经济学家徐洪才也出现在活动现场,他说:“藤蔓故事乍一看是在京浙江人的文化盛事。我们再细究就会发现,在这些浙江人‘闯京城’的故事背后,实则处处体现了浙江人经济,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快速腾飞的缩影。”

徐洪才是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也是欧美同学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同时还是浙报智库北京研究院首席专家,至今已出版《大抉择:开启新一轮改革开放》《大转型:探寻中国经济发展新路径》《变革的时代:中国与全球经济治理》《大国金融方略:中国金融强国的战略和方向》等10部专著,并主编《工资、汇率与顺差:中国经济再平衡路径选择》《投资基金运作全书》《投资银行学》和《期货投资学》等10部著作。

浙江人“闯京城”的故事,为何赢得经济学家点赞?

研讨会上,徐洪才多次表示:“浙商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的精神,让我由衷地感到钦佩。80多万浙江人在首都北京的拼搏史、奋斗史,值得我们搞经济研究的细细观察。”

那么,在徐洪才这位著名经济学家眼里,“闯京城”的浙江人体现了怎样的浙江人经济?

草根创业,实则是浙江民营经济在京城开花

作为潮新闻客户端“了不起的‘地瓜’——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特别报道之一,今年5月起,浙报集团北京分社、潮新闻京津冀新闻中心、《在京浙江人》杂志联合中国网,共同策划推出《繁茂的藤蔓——在京浙江人探访纪实》系列报道,引起广大网友的强烈共鸣,全网传播量达到1000万+。

大红门的浙江人去哪里了?新发地里的浙江人在忙些啥?马连道上的浙江人还好吗?首都北京的角角落落,至今活跃着在京浙江人的身影。

这样的草根浙江人经济,也是徐洪才率先关注的焦点。“藤蔓故事中,潮新闻探访的在京浙江人草根经济,实则是浙江民营经济在北京城里的开枝散叶。”他说。

徐洪才的观点,潮新闻记者也在北京浙江企业商会常务副会长、北京台州企业商会会长谢仁德那里得到了印证。“我们不是个体经营户,而是一个个在北京注册登记的民营企业。”谢仁德表示。

浙江人“闯京城”的故事,为何赢得经济学家点赞?

2015年,北京浙江企业商会做过一个调研。调研数据显示,当年在北京注册登记、年营收在1亿元以下的浙江籍老板名下小微企业,约2万个。谢仁德参加了这个调研,他告诉潮新闻记者:“这些企业,相当部分是大红门一带浙商注册成立的。”

这个调研还显示,当年80多万在京浙商中,温州籍近50万人(其中乐清籍占了大头,有近30万人),台州籍约17万人。“在大红门从事服装生意的,以温州籍浙商和台州籍浙商为主。”谢仁德说,“坊间传闻‘几十万浙商在大红门’,并不为过。”

在马连道,经历“茶通天下”创业历程的浙江茶商,不仅曲线打开了浙茶北进的市场,也在北京壮大着他们的事业。浙江省茶叶产业协会驻京分会会长项建春告诉潮新闻记者,目前驻京分会130余家浙江茶商,每一家都有自己的茶叶加工基地。光项建春自己家的茉莉花茶基地,一年就有500多吨的加工量。

北京人对茉莉花茶情有独钟。一部分在京浙江茶商就主攻带有“浙江印记”的茉莉花茶。“直到今天,茉莉花茶依旧是北京销量第一的茶叶品种,我们浙商拥有茉莉花茶一半以上的产量,也是吴裕泰、张一元等北京老字号的最大供应商。”项建春说。

同时,他们还用花茶的利润,用心培育、推广着来自浙江的绿茶品种,让西湖龙井、安吉白茶、泰顺三杯香等一个个浙江绿茶在马连道茶城次第登场,轮番唱主角,创造一个又一个浙江绿茶品类在北方市场的新业绩,让绿茶独特的口感和健康属性得到北方消费者的广泛认同。

浙江人“闯京城”的故事,为何赢得经济学家点赞?

在新发地,我们探访的两位“大王”,丽水景宁人徐铨卫是干果大王,年交易额2亿多元;台州玉环人陈德青是柚子大王,年交易额1亿多元。用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宣传部部长童伟的话来说,“他们深耕一个单品或单个子行业领域,把各地的名优农副产品都带到北京市场。”

品牌战略,让在京浙商淌过一道道难关

让徐洪才称道的是,这些草根在京浙商,不仅有自己的企业,还有着强烈的品牌意识,早早注册了各自的商标和品牌。

“别看他们出身草根,但都勤奋好学,早早接受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而品牌和管理,是现代企业生存之道。”徐洪才说,“这就是在京浙商的难能可贵之处,值得点赞。”

随着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从大红门出来的浙商们讲政治、顾大局来到河北省永清县,一起带来的还有各自的商标和品牌。比如在生产端,陈炳柳,永清盈珂服饰有限公司法人,拥有女装商标“盈珂”;张献华,廊坊卡帝亚服装有限公司法人,拥有男装商标“尼罗菲”。比如在销售端,伍朝八,华盛纺织集团合伙人,注册了女装面料商标“华桐”;林加进,卖的就是自家“澳森”品牌服装。

浙江人“闯京城”的故事,为何赢得经济学家点赞?

永清“浙商新城”从2009年谋划至今,期间发展虽历经磨难,遭遇搬迁容易落地难、市场规模效应重启难、土地等各种流程审批难等种种不如意。十多年坚守,潮新闻记者新近得到的消息是:目前永清县委县政府正在积极推进“浙商新城”项目,搬去永清的浙商们也都干劲十足。

而今在马连道茶城中随便转一圈,就能处处看到浙江茶叶的广告牌和展示柜,更香、朴茶集、茗正堂等浙商茶品牌,也成为马连道响当当的第一阵营。

青年茶商凌志文是“朴茶集”品牌的始创者。随着时代变迁、马连道市场升级,他果断在当时租金最高的北京国际茶城再租下二楼电梯正对的一间黄金店铺,将店面升级为“茶空间”,开发茶艺培训、茶叶品鉴等消费场景。

与此同时,在京浙江茶商也积极探索自己的茶饮品牌,展开茶文化直播、茶文化沙龙、茶文化讲座等一系列新式的文化体验休闲活动,也依靠抖音、淘宝等线上平台开始针对年轻消费群体的探索尝试。

浙江人“闯京城”的故事,为何赢得经济学家点赞?

新发地浙商中,也是品牌化战略让他们占领了市场,成为商超、电商等的供应商。

早在2006年,也就是进入新发地市场经营3年后,嗅觉灵敏的徐铨卫就开始注册商标,拥有“塞外罗氏”“红尔素”“美人果”“香谷里拉”“甘果部落”等品牌,有的还是全品类商标注册。“新疆产品,我用‘塞外罗氏’品牌;云南产品,打的是‘香谷里拉’;干果,用‘甘果部落’;青椒、番茄等农产品,则是‘红尔素’。”徐铨卫说。

而在柚子“大王”陈德青看来,品牌既是产品辨识度,也是积累“消费者的口碑”。1998年,还在北京大钟寺批发市场做柚子生意的他,就开始打造自己的品牌“奇帆”。2005年,也就是他正式进入新发地市场的前一年,他不仅注册了公司,也注册了“奇帆”商标;而他注册的公司名称,就是“浙江玉环奇帆柚业有限公司”。

“‘吃柚子,就奇帆’。这是我的理想。如果能做到这样,说明我真的是做大做强了。”陈德青说。

从中轴线文化到文旅产业

“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由中轴线而产生。

北京中轴线上有哪些浙江元素?京城里有哪些浙江美食?京城里有哪些浙江人文地标?藤蔓故事中,我们通过在京城进行系列打卡探访,找到文化浙江人的京城足迹,也从中找到答案。

而在徐洪才看来,这样的文化印迹,体现了在京浙江文化人延伸的巨大价值。

藤蔓故事中,潮新闻记者通过《北京的绍兴故事鲁迅故居与长孙周令飞》《一份<京报>诠释一生!邵飘萍身上的时代精神永不过时》,探访了鲁迅长孙周令飞、邵飘萍嫡孙邵澄。

浙江人“闯京城”的故事,为何赢得经济学家点赞?

“鲁迅和邵飘萍,分别是中国文化界和新闻界的一面旗帜。”徐洪才表示,“他们一个来自浙江绍兴,一个出自浙江东阳。而围绕着他俩,我们可以观察到中国文化产业、报业经济的兴起。”

地处北京前门西河沿街220号的正乙祠戏楼,是清代康熙初年闯京城的那批浙商留下的人文地标。它是北京唯一保留至今基本完好无损的纯木质戏楼,是中国戏楼发展史上的里程碑,被誉为“中国戏楼活化石”。几年前,正乙祠戏楼重新装修后开张,成为新一代年轻人在北京城的网红打卡地。

在北京前门,“朱炳仁·铜”更像一个浓缩版,让每个人在欣赏顶级铜艺的同时,还能把美带回家。

浙江人“闯京城”的故事,为何赢得经济学家点赞?

杭州富阳人潘筱英,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她带着祖传的古法竹纸制作技艺,在北京前门创办“越竹斋”体验馆,向全世界推广富阳竹纸和中国纸张文化。

同样在前门这里,有个被广大读者称为“阅读原点、文化地标”的地方——PAGEONE北京坊店。打造这家“中国最美书店”的,是85后浙商陈鹏。而今,PAGEONE通过众多分店的不断延伸,为读者创造着书店的999种可能。

这些由在京浙江人打造的一个个人文地标,虽然置身商业闹市井,却以一种平和、宁静的人文气息,推动着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不断向上、向善。

作为从藤蔓故事走来的主人公之一,国家京剧院一级编剧池浚也来到了研讨会现场。故宫博士后、青年才俊池浚是浙江温州人,他曾担任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广场群众游行总撰稿,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广场活动总撰稿、大型情景史诗《伟大征程》文学主创。

浙江人“闯京城”的故事,为何赢得经济学家点赞?

通过与池浚的现场交流,徐洪才眼光独到。他告诉潮新闻记者:从北京故宫到浙江温州,池浚牵起了跨越时空的文化中轴线。

今年,池浚与国家大剧院合作,开启“聆听山河”系列艺术沙龙,带大家聆听历经千年、绵延至今的历史余音,“听”到那些横亘千古的文化、奔逸绝尘的思想,以音乐的名义从历史深处走来,游览大美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风景名胜、文化地标。

今年正月初一晚黄金时间,CCTV-1播出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3年春节戏曲晚会,池浚是这场晚会的策划、撰稿。他成功让作为南戏故里、中国戏曲诞生地的温州瞬间爆火出圈。今年五一期间温州首推的“九山书会·大宋戏仓”,持续霸屏“朋友圈”,池浚又功不可没。

“通过挖掘传统文化,池浚和一群同道者将故宫文化、浙江文化、温州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IP‘活化’,让它们‘转化出来’‘应用起来’,不仅产生了巨大的文化价值,也是在培育文化品牌、构建文化生态、发展文化产业。”徐洪才说,“默默履行着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这样的他们,值得我们钦佩!”

浙江人“闯京城”背后,更是一种反哺经济

浙江是吃改革饭、走开放路发展起来的,浙江人是靠干务实事、出创新招闯出广阔天地的。

徐洪才说他也观察到,“好”地瓜才有“强”藤蔓。闯京城的浙江人就像一根根藤蔓,根茎在浙江,其枝叶伸向京城各个角落,吸收着阳光、雨露,相互之间发生着美妙的光合作用。

“这些藤蔓越来越茁壮,不管延伸到哪里,最终还会将汲收的阳光雨露和营养物质‘反输’给地瓜,最终让地瓜越来越好、越来越强。”徐洪才说,“今年以来潮新闻历时半年的藤蔓系列故事追踪,展现了近现代敢闯能拼的浙江人在北京的奋斗史,从浙商、浙江驻京机构、浙江在京商协会等多个角度切入,讲述在京浙江人的独特经历。但其最精彩、最令人感动的,还是体现了在京浙江人‘反哺经济’般的升华。”

浙江人“闯京城”的故事,为何赢得经济学家点赞?

各级商会,是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民营经济发达的浙江,目前在京注册浙江省地市区县商会共20家。多年来,这些在京注册的浙江各级商会,就像一个个温暖的“家”,引领着在京浙商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同频共振,拥抱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彰显新作为。

在京浙江人到底在北京创办了多少家企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北京注册登记的浙江籍老板名下企业超过6万家。

潮新闻记者了解到,自从浙江省委省政府号召“浙商回归”之后,在京浙江各级商会合力推动浙商回归工作持续有序展开。据不完全统计,仅最近三年,在京浙商回乡投资已超300亿元。

首当其冲的是圆通速递。最近三年,圆通共在浙江投资100多亿元,建设了嘉兴全球枢纽基地、义乌国际陆港物流园区、圆通国家工程实验室创新研发基地等10多个项目。

台邦电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则投资20亿元,把制造中心“搬”回了乐清。“除了北京的研发中心,接下来我们要把上海、广东、江苏的工厂都搬回乐清。”台邦电机董事长、温州乐清人陈春良表示。陈春良是温商回归的代表人物,以新技术新产业不断给家乡注入惊喜。

同样给家乡带来新技术新产业的,还有北京温州企业商会瓯海分会会长沈显贵。2018年,沈显贵携带一项高科技专利技术,在瓯江口的温州市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创办了欣乐加生物科技温州有限公司。据了解,经过军地专家7年的艰苦攻关,该公司首创出应对动静脉极端出血的急救止血新材料,不仅填补国内空白,其综合性能也优于国际一线产品。目前,该公司产品可广泛应用于战场、反恐维稳、重大灾害及突发事故等伤员救治,市场前景广阔。

浙江人“闯京城”的故事,为何赢得经济学家点赞?

同样在默默发力的,还有以浙江省人民政府驻北京办事处为首的浙江各级驻京机构。

就在三年前,浙江省驻京办开始精心打造浙江驻京机构“两站一厅(央企联络服务站、院士联络服务站和之江会客厅)”招商引才高能级平台。

浙江所需,北办所能。三年来,这一平台充分发挥“省办搭台、市县唱戏”机制作用,全省“一盘棋”,以体系化的优势,促成了一批重大项目和高端人才落地浙江,也成为全省驻京招商共建共享共赢的一个秘诀。既助力解决浙江扩大有效投资增量、产业链强链补链、卡脖子技术三大问题,也有效推进了县市创新发展所需一键直达,央企好项目、科研好成果一键对接。

数据表明,自平台建设以来,累计推动各市县签约项目881个,协议投资额6461.07亿元。

仅以绍兴市为例。在“两站一厅”的带动下,去年以来,绍兴成立驻京招商引智办事处,至今完成签约项目30个,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25个,10亿元以上项目18个,100亿以上项目2个,院士领衔项目2个,累计投资总额达到700亿元。

而今,这些从一个侧面反映浙江经济和浙江人经济的在京浙江人藤蔓故事,即将汇集在《繁茂的藤蔓——在京浙江人探访纪实》新书。该书由红旗出版社出版,预计于2024年元旦过后正式上架与大家见面。

浙江人“闯京城”的故事,为何赢得经济学家点赞?

“《繁茂的藤蔓》,是在京浙江人助力‘地瓜经济’的一次生动实践。”徐洪才说,“它也再一次证明,地瓜与藤蔓相辅相成。‘强’藤蔓才有‘好’地瓜。我们相信,随着在外汲取了更多阳光雨露的藤蔓越来越茁壮,新时代浙江经济必定更具生命张力。”

作为经济学家,徐洪才到过全球各地进行学术交流,其足迹已遍及全世界。他说200多万在海外的浙商同样书写着拼搏的传奇。他希望,潮新闻能在下一本新书中写一写海外浙江人的感人事迹。

“转载请注明出处”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