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理应是学生发展的“垫脚石”

2024-06-19 05:21:41 - 中国青年报

毕业论文理应是学生发展的“垫脚石”

    从2023年11月收到通知,经历开题、初稿、终稿、答辩等一系列环节之后,我终于在2024年的毕业季顺利提交了毕业论文,宣告本科学习即将画上句号。

    一直以来,毕业论文都被视为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质检环节”。与此同时,不少同学也发出这样的抱怨:“前前后后修改了很多次选题,感觉以我的水平,找的选题要不已经被很多人研究过了,要不就是缺少研究价值;好不容易开题了,后面不是找不到文献,就是找不到数据,好多次感觉真是做不下去了。”

    以检验学术能力为初衷的毕业论文,为什么会让不少本科生直言“负担太重,意义不大”?问题出在哪里?

    完成一篇合格的毕业论文,需要付出很多时间与精力。近年来,高校论文抽检工作更加严格,学校对本科生毕业论文提出更高要求,在查重、评审、答辩等多项环节严格把关,杜绝学生“划水”,如论文不合格将直接影响毕业。这些举措在学生群体中间形成威慑作用,督促学生认真对待论文撰写,但也不可避免地给学术研究能力尚且处于初级阶段的本科生带来负担。

    对于希望继续在学术科研领域深造的学生而言,大部分人倾向于认为毕业论文是一次独立完成学术写作的契机,锻炼了自身科研能力。但是,对于打算就业、不继续从事学术科研的学生来说,难免会对毕业论文的安排感到压力。

    一位同属本科毕业年级的同学这样说:“我毕业之后马上要参加工作了,本来大四实习的时间就非常宝贵,从10月、11月接到通知开始准备,到毕业季的五六月答辩,搜集资料、阅读文献还有后续自己研究、最终撰写成文,真的很耗时间。”

    本科生写作毕业论文的时间安排问题,本质上是毕业论文和个人发展规划发生冲突。近几年,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加剧了大学生在就业、深造等多个领域的竞争压力,大四学年学生普遍有着考研、出国、就业等规划。尤其是不打算继续深造的学生,倾向于认为毕业论文对于个人未来发展作用不大,此时毕业论文好像被摆到了学生未来发展的对立面,从学生培养的环节变成了学生发展的“绊脚石”。

    如何让毕业论文回归其育人初衷,从“绊脚石”转为学生发展的“垫脚石”,需要学生、教师、学校三方面的共同努力。

    学生应积极主动与导师沟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提高论文的个人投入度和收获感。通过项目、实习等方式,增强毕业论文的实践性和应用价值,能够增强学生毕业论文与个人未来发展规划的联系,避免二者被放到互相对立的位置。

    教师应提供更为个性化的指导,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更加科学的论文写作计划。在我就读的大学,本科生论文指导老师一般指导3-4名本科生,部分导师会采取组会等形式与学生定期沟通,但也有部分老师不了解学生的困难。部分学生也表示:“感觉导师不怎么管,基本上全靠自己找文献自学。”本科生的科研能力不比研究生,在研究方法、模型选择和数据搜集等技术层面,本科生由于缺乏科研相关经验,更需要指导老师提供方法的指导。高校导师应承担好“引路人”的角色,而不是单纯的“评分人”。

    学校应明确毕业论文的教育目标,优化课程设置,增设与毕业论文相关的预备课程,如研究方法、学术写作等,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和掌握撰写论文所需的技能;深入了解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实际情况,在毕业安排时间线上帮助学生留出更加充裕的时间撰写毕业论文,尽可能将毕业论文与学生实习就业等其他安排错开;探索建立更加精细化、人性化的考核方式,让本科生在4年时间中真正学有所得,不让毕业论文成为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束缚。

    毕业论文是检验大学本科4年学习成果的重要途径,不管未来发展路径如何,毕业论文都是每一名本科生需要认真对待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协调毕业论文与学生个人其他安排之间的关系,需要本科生积极转变心态,主动与老师沟通,也需要学校和老师加以帮助和支持,让更多本科生在论文写作中产生收获感。

青衿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4年06月19日03版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