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觉醒年代》在京首演,重现电视剧名场面

2023-04-29 21:14:38 - 新京报

4月28日,在李大钊先生英勇就义96周年这一天,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指导,北京广播电视台与开心麻花联合出品的革命历史题材音乐剧《觉醒年代》于北京世纪剧院成功首演。

首演当晚,北京风雨骤降,但这并没有影响观众们奔赴剧场观赏音乐剧《觉醒年代》的热情,世纪剧院座无虚席。剧目结尾,李大钊、陈独秀相约建党举拳宣誓,《国际歌》响彻剧场,现场1700余名观众不约而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激荡的旋律声中,无数新文化运动先锋与革命青年的身影变得清晰。

音乐剧《觉醒年代》在京首演,重现电视剧名场面

从小学生到耄耋老人

期待现场感受《觉醒年代》带来的精神震撼

时间刚过晚上6点半,观众李女士就携16岁的大儿子和7岁的小儿子第一个迈入剧场,与音乐剧《觉醒年代》海报合影留念。李女士说,两个孩子都很喜欢看电视剧《觉醒年代》,小儿子也是第一次体验音乐剧。“电视剧可能会有拍摄、剪辑,但现场演出,又有音乐加入,音乐剧《觉醒年代》应该会更震撼、更吸引人。”已迈入耄耋之年的张阿姨和老伴儿此次与亲家一同来看演出。“我们是从怀柔顶着雨开车过来的。之前没看过音乐剧,都是在家看电视。这次是儿女们知道我们喜欢《觉醒年代》,就买了票让我们一起来感受。”

17岁的高二学生小白和小玉是《觉醒年代》的忠实剧粉,也是音乐剧爱好者。她们从海淀区冒雨坐了一个多小时地铁才赶到世纪剧院。“还挺期待的!”小白表示,“因为这次《觉醒年代》采用的是‘通唱’的形式,以前我们没看过国内有这样的音乐剧,很好奇会如何呈现。”小玉说,演出结束后她们准备在朋友圈写观后感,安利身边的朋友都来现场感受音乐剧《觉醒年代》的震撼。

采用“通唱式”艺术方式

两个半小时音乐不落地

音乐剧《觉醒年代》是2022年度“大戏看北京”的重点项目,也是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022年度资助项目,改编自北京歌华影视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出品的43集同名现象级电视剧。剧目以李大钊、陈独秀传播马克思主义、相约建党为主线,以毛泽东、周恩来、陈延年、陈乔年、邓中夏、赵世炎等革命青年追求真理的坎坷经历为辅助线,精粹缩影了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音乐剧版《觉醒年代》由导演高瑞嘉、艺术总监张小群、舞美灯光设计任冬生等国内一线音乐剧团队倾力打造,同时汇聚了刘思维、于晓璘、王培杰、赵梓冲、崔恩尔、区宁等中国音乐剧、舞台剧的实力派青年演员,特别邀请电视剧版毛泽东扮演者侯京健倾情加入,以有历史温度、有理想信念、有信仰力量的音乐与舞蹈,运用虚实相间的蒙太奇构思,结合极富时代特色与设计感的戏剧舞台,以年轻化视角,艺术地再现百年前中国的先进分子和热血青年演绎出的一段追求真理、燃烧青春的澎湃岁月。

音乐剧《觉醒年代》在京首演,重现电视剧名场面

音乐剧《觉醒年代》在创作上勇于实践创新,在撷取了新文化运动先锋与革命青年们在重要历史事件中的精彩瞬间,保留电视剧有血有肉的人物刻画、叙事语言的同时,采用通唱式(Sung-throughMusical)的艺术方式来保证故事的完整性和多线叙事表达。三十三首原创音乐荡气回肠,贯穿始终,生动再现了革命先驱们冲破黑暗,寻路光明的坚定意志,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

“在整个演出过程中,我们的音乐几乎是不落地的。”音乐剧《觉醒年代》总制作人张铎在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通唱式”音乐剧挑战很大,演员们在演唱过程中会完成大量场景切换,每一个气口都需要衔接得十分紧密。选用音乐剧,能够以不同于影视台词的形式,打开艺术创新的空间,将革命者的思想演讲、讨论争辩进行更富感染力的二度创作,将爱国的进取精神,传递给年轻观众。“演《觉醒年代》可能相当于演员们演两部其他音乐剧的文本量。主演们都需要深入体会历史人物、学习理解历史背景,要求和43集电视剧版是一致的。”

提炼高光场面

以道具、舞美表达革命意志

据悉,音乐剧《觉醒年代》演出总时长约两个半小时,分为上下半场,其中上半场主要讲述了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海外归国,创办《新青年》杂志,在北大与鲁迅、胡适等新文化运动先锋一起,掀起新旧文化的激烈碰撞,并以新文化运动的阶段性胜利结束;下半场则讲述了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伟大的五四运动,李大钊、陈独秀在领导学生进行爱国运动的斗争中,逐渐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才是救国的理论指导,只有发动工农大众才能找到民族振兴的光明之路,剧目终于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誓言场面。

为了贴合这部饱含坚定刚毅和昂扬激情的史诗般的音乐剧,本剧舞美灯光设计者任冬生在舞美设计中采用凹字形的建筑结构围住整个舞台,将整体建筑打造成锈迹斑驳的水泥质感,渲染出动荡年代家国即将支离破碎的悲壮氛围,更凸显觉醒青年钢铁般的意志,并通过水泥架构中透出的无数道光芒,寓意觉醒一代寻找希望之光的坚定信念。

音乐剧《觉醒年代》在京首演,重现电视剧名场面

值得一提的是,音乐剧《觉醒年代》同样是一部将美术、道具融入真实历史叙事的舞台佳作。大到《新青年》杂志、人物所穿服饰,小到报纸、剧中毛泽东吃的湖南小朝天椒,剧组都力求真实再现。例如陈独秀最开始创办的杂志名为《青年》,后更名为《新青年》。北大红楼给予音乐剧极大支持,提供了当年《青年》和《新青年》杂志原件的复印版,“如果观众坐得很近,是能看到我们的道具也是先有《青年》杂志,后有《新青年》;而翻开杂志道具,每一页都是真实复刻的。我们用所有这些细节去尽可能还原历史原貌,演员和观众都会有更好的沉浸感和真实的信念感。”张铎向新京报记者表示,音乐剧《觉醒年代》是一次艺术上的创新挑战。他希望以热血沸腾的音乐表达,将这段红色历史更长久地演绎给所有观众。

据悉,音乐剧《觉醒年代》首轮演出自4月28日首演开始到5月7日结束,共计演出14场,首轮演出门票基本售罄,预计将有万余名观众走进世纪剧院,感受百年前的热血青春,深刻体会革命先驱对理想和信仰的坚毅与追求,共同倾听和唱响这振奋人心的觉醒之歌。

——独家对话电视剧&音乐剧主演侯京健——

新京报:为什么会参演音乐剧《觉醒年代》?

侯京健:这次音乐剧来找我的时候,我心里特别开心。因为当年我们在拍电视剧《觉醒年代》时其实全程也有音乐“配合”。比如剧中许多留白,无论是无台词的部分,还是动物隐喻的部分,最后都是由音乐来铺垫。我们在拍摄时也会有“节奏”和“音乐点”,因为张永新导演在每一场戏都会和我们说这里可能(在后期)会铺哪些音乐。比如青年毛泽东的出场戏,当时导演说,虽然这场戏没有台词,也没有太多行为动作,但后期会铺垫很多音乐,铺垫京剧留白。所以我当时听说还会有机会去演音乐剧,我觉得是对我拍电视剧时现场没有音乐所留下遗憾的另一种补充。

新京报:在真正进入音乐剧创作后,会发现音乐剧表现形式和影视表现形式有哪些差别?

侯京健:(音乐剧)很难。电视剧还有后期的二次创作,但音乐剧是“一次性”呈现给观众的,而且跟观众是近距离交流,表演都需要一步到位,这对演员的要求还是挺严格的。

比如,拍电视剧时,演员可以按照自己的心理节奏和对人物的揣摩去把握表演节奏。但在音乐剧中,这次《觉醒年代》又是“通唱式”,整个音乐铺垫都是比较快节奏的,所以我们必须要在很精准的时间点上去完成(表演)。演员不能单纯沉浸在自己的表演世界,也需要把表演节奏和音乐节奏相结合。

像台词。我在音乐剧中的出场需要说很长段的台词。前面的演员铺垫了一段舞蹈,留给我上台说、唱的部分,其实都是有鼓点的。但新文化运动时期很多台词偏文言文,如果我说得很快,又没有节奏,可能现场观众就会听不清。我怎么在固定的节奏中,把台词说得又生动,又形象,又清楚,又要找到人物感觉?我试了无数次,光是出场这一场戏就已经很难了。

中间我也有演唱的部分。音乐剧的演唱其实也是一种“台词”,不仅要唱得好听,而且要唱得生动。刚开始排练的时候,大家会说我唱得挺好,但多少听着有点像在唱KTV(笑)。“唱”里边也是有内容的,是有感情抒发的,是有人物在里头的。

新京报:如何在音乐剧排练过程中,让自己克服这些难题?

侯京健:我会不断反复地练习。不仅熟读台词,而且要熟听音乐背景,把所有音乐卡点的时间段和我衔接的每个音乐部分搞清楚。我必须要在别人完成的时候马上进入,完成我的部分后再马上递给别的演员,这段衔接我要做好。第二就是不断练习自己的歌,摒弃那些流行化的(演唱)腔调。

新京报记者张赫

编辑徐美琳

校对刘军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