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索赔呈团伙化、链条化趋势!上海举办大讲堂探讨职业索赔现象
中国消费者报上海讯(记者刘浩)2023年上海市职业类索赔类投诉数量达到24.6万件,其中年投诉量超过10件的投诉者有近8000人……4月28日,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与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基金会联合举办了第二期“提振消费维护权益”大讲堂。此次活动邀请了人大代表、政府部门代表、企业代表以及专家学者等各方人士,就“职业索赔现象对消费信心与营商环境的影响”议题进行深入讨论。
近期颁布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明确要求对消费索赔行为进行规范,并规定投诉和举报必须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严禁利用这些行为谋取不正当利益,侵害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或扰乱市场经济秩序。为了加强这一条例的宣传和贯彻,上海市消保委举办大讲堂探讨职业索赔现象。
在大讲堂上,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原一级巡视员胡浩代表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课题组,分享了关于职业索赔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他指出,近年来,职业索赔案件数量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上海市职业类索赔类投诉数量达到24.6万件,其中年投诉量超过10件的投诉者有近8000人,而且这一现象呈现出团伙化、链条化趋势。这些职业索赔行为主要集中在表面合规性问题上,并已经开始从日常消费领域向劳务用工、金融税收以及个人信息保护等领域蔓延。
对此,胡浩提出7点建议,包括区分牟利性索赔与一般消费维权行为、分类分级适用惩罚性赔偿以避免“小错大赔”、全链条落实过罚相当原则以切实防范“小过重罚”、完善举报奖励机制、压实经营者主体责任、推动社会组织发挥更大作用,以及利用数智技术加快建立跨部门共享的投诉举报异常名录。
上海市市场监管局消费者权益保护处处长谢正豪介绍了市场监管部门受理的职业索赔类投诉举报的相关数据分析结果。数据显示,举报中排名前两位的问题分别是广告违法行为(占34.79%)和不正当竞争行为(占31.11%)。其中,广告违法行为主要集中在虚假广告方面,而不正当竞争行为则主要集中在虚假宣传上,尤其是使用绝对化用语的情况占比较大。这两个问题主要出现在产品介绍说明、产品标识标签以及产品包装文字上。此外,他还透露了一些典型的职业索赔案例,例如刘某在一年内以“无证拍黄瓜”为由向1372家餐饮店提出高额索赔等。
为了更深入地探讨职业索赔现象的影响和解决方案,大讲堂还组织了两场圆桌讨论。知名企业代表、专家学者围绕相关案例及职业索赔行为给企业正常经营带来的困扰,提出相关建议。
上海市消保委表示,我国法律法规标准体系日益完善,为消费者权益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后盾,但同时也给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带来了一定的合规挑战。许多合规上的小瑕疵并非企业故意为之,也不会对消费者造成误导或对产品质量或食品安全带来实质性影响。然而,大量职业索赔者却利用这些合规瑕疵通过投诉举报来谋取私利,这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具体来说,这些影响包括损害营商信心、影响市场活力、抬高营商成本和消费成本,进而影响消费者信心以及违背商业诚信、败坏社会风气等。
上海市消保委秘书长、市市场监管局二级巡视员陶爱莲表示,消费信心和营商环境对于促进消费增长至关重要。上海市消保委通过搭建了“提振消费维护权益大讲堂”,希望通过共同探讨对职业索赔问题有更为深入全面的认知。面对职业索赔现象的蔓延,企业应着重提升自身合规经营能力,更好地保护消费者权益。上海市消保委希望通过《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落地执行,规范职业索赔行为,既保障了消费者合法权益,也为诚信经营者创造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实现消费者与经营者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