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举行 4位山东人获颁最高荣誉

2024-09-29 13:20:00 - 海报新闻

海报新闻首席记者李子骄报道

今天(9月29日)上午10时,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据新华社报道,在雄壮激昂的《向祖国英雄致敬》乐曲声中,习近平为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颁授勋章奖章。全场响起热烈掌声。颁授仪式开始,蔡奇宣读习近平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主席令指出,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隆重表彰为新中国建设和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功勋模范人物,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根据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的决定,授予王永志等4人“共和国勋章”,授予迪尔玛·罗塞芙“友谊勋章”,授予王小谟等10人国家荣誉称号。

海报新闻记者注意到,在此次被授予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人选中,有四位来自山东。其中有两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一位是李振声,我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人和农业发展战略专家;一位是黄宗德,为保家卫国浴血奋战、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战斗英雄。另外还有被授予“人民工匠”国家荣誉称号的许振超,以及被授予“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的张晋藩。

李振声:中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人

1931年,李振声出生在山东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小时候遇到连续大旱,村里人把树皮都吃光了。因为饥饿,他父亲患上严重的胃病,在他13岁时撒手人寰。这让李振声深知粮食的珍贵。

1948年,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完成高中二年级学业的李振声决定辍学到济南寻找工作。那时,山东农学院一则招生启事中的“免费食宿”吸引了他的注意。他试考成功,从此走上小麦育种的道路。

1956年,黄河流域发生了大面积的小麦条锈病,仅在黄河流域小麦减产就超过一百亿斤,相当于4000万人口一年的口粮。攻克小麦条锈病,成了当时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在这一背景下,25岁的李振声响应国家支援大西北的号召,赴陕西杨陵。

有着长久牧草研究经验的李振声产生了一种想法:农民精心栽培的小麦体弱多病,而野草没人管却长得很好,是否可以把杂草基因转入到小麦中来?

让风马牛不相及的野草和小麦杂交,这项研究国内没有人尝试过,当时普遍不被看好。李振声当时心里也没底,但科学的探索需要创造性的思维。他系统搜集鉴定了800多种牧草,发现野生的长穗偃麦草等对条锈病有很好的抗性。经过20多年的努力,1979年,具有各种抗性的“小偃6号”终于研制成功。

此后“小偃6号”成为中国小麦育种的重要骨干亲本,其衍生品种近50个,全国累计推广3亿多亩,增产小麦逾150亿斤。由小偃麦衍生出的品种“高原333”至今仍保持着单产最高的世界纪录。由于这种小偃麦的抗病性强、产量高、品质好,黄淮流域还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谣:要吃面,种小偃。

除此之外,李振声还创建了蓝粒单体小麦和染色体工程育种新系统,开辟了小麦磷、氮营养高效利用的育种新方向。他组织实施农业科技“黄淮海战役”,提出并推动“渤海粮仓”项目建设,为促进我国粮食增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和“全国劳动模范”等称号。

而在家人和同伴眼中,对于粮食,李振声一如既往地珍爱、敬畏。在陕西时,李振声总和农民打成一片,陕西人喜欢吃面,农户饭桌上经常放一盆面、一小盘醋、一小盘辣椒面、一小盘粗盐粒,李振声能很好地适应这种饮食。

后来到了北京,他们实验室开完组会订饭时,李振声大多时候只点一碗牛肉面,怕“多了吃不了”。在昌平育种基地农场的食堂打完“份饭”后,担心自己吃不完,他会让学生先拨走一些再吃,餐盘里从不剩一粒米。“中国用全球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这非常不容易。”李振声说。

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举行 4位山东人获颁最高荣誉

黄宗德:冲锋在前、屡立战功的著名英雄

黄宗德,出生于山东省荣成市。1948年11月,在淮海战役的决战时刻,17岁的他踊跃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行列,立即投入到硝烟弥漫的战场。随后,他又参加了渡江战役和淞沪战役,不仅在战场上冲锋陷阵,战斗间隙也机智灵活。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黄宗德所在部队于1953年初坚守平康正面阵地。当面之敌是美3师15团,筑有坚固的防御阵地,地堡、交通壕、铁丝网、探照灯等应有尽有,飞机大炮不间断地向我阵地轰击扫射。由于激烈频繁的战斗,我军还没有来得及修筑起坚固的工事,防御设施非常薄弱。为了改变整个前沿阵地的被动局面,除积极构筑坑道工事外,上级决定组织精干的小分队,分别深入敌阵地机动灵活地打击敌人。2月27日夜,黄宗德率领全班机智地突入敌阵地,迅即解决了敌哨兵,同时将手榴弹、炸药包投向敌人各个地堡里,炸得敌人晕头转向,鬼哭狼嚎。

像这样大大小小的战斗,还有好几十次。艰苦卓绝的抗美援朝战争,为黄宗德赢得了众多荣誉,但也让他患上严重的皮肤病、风湿病,以及至今仍留在体内无法取出的3块弹片。对此,黄宗德非常坦然,无怨无悔,他说:“与那些牺牲的革命先辈和并肩战斗的战友相比,这又算得了什么。”几十年来,每每回忆起那些生死相依的战友,他都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感念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在40年的军旅生涯中,黄宗德先后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被朝鲜授予“一级国旗勋章”,荣获“二级战斗英雄”、胜利功勋荣誉章。

“见证新中国的发展壮大是我的荣幸,讲好红色故事是我的责任。”据了解,黄宗德1986年离休以来,坚持义务为部队、学校、工厂、党政机关、社区街道等单位,作弘扬革命传统的报告近百场。

有人担心黄宗德年纪越来越大,这么折腾身体吃不消。对此,黄宗德总是微笑着回应:“正是因为我老了,所以更要争分夺秒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这样才不负曾经的那身军装,不负牺牲战友的嘱托。”

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举行 4位山东人获颁最高荣誉

许振超:精益求精,无愧于时代的劳动者

“咱当不了科学家,但可以做个能工巧匠,同样无愧于时代。”这是许振超常说的一句话。

2003年4月27日,在“地中海法米娅”轮的装卸作业中,许振超带领团队以每小时单机效率70.3自然箱和单船效率339自然箱的成绩,首次打破世界集装箱装卸纪录,开启了“振超效率”的序章。此后,许振超团队又先后8次刷新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让“振超效率”成为港航界“金招牌”,展现了中国港口工人的卓越风采。

许振超是山东荣成人,1950年1月,他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工人家庭。1974年,只读了一年半初中的他进入青岛港,当上了码头工人。长期生活、工作在山东,许振超见证了青岛港的山东速度,成为一代人的交通榜样。他说,“劳动者的尊严全靠我们自信、自立、自强。”

1984年,青岛港组建集装箱公司,许振超凭借过硬的技能和对设备理论的熟知,被选为第一批桥吊司机。他刻苦钻研如何开好这个先进设备,不懂原理就一点点“啃”图纸,操作不熟练就加班加点训练,终于练就了“一钩准”“一钩净”“无声响操作”等绝活,还带出了一支技术精、作风硬、效率高的优秀团队。

为解决集装箱轮胎式龙门吊费油、污染环境难题,许振超经过两年多的摸索,从飞机空中加油技术上得到启发,于2007年成功完成了集装箱轮胎式龙门吊的“油改电”工程,填补国际空白,为国家节约了巨额成本。

从一名普通码头工人成长为“学习型、知识型、创新型”的当代产业工人杰出代表,许振超的每一步都走得坚实有力。2018年12月,他被授予“改革先锋”荣誉称号;2019年,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他获得“最美奋斗者”称号。“作为一名普通的港口工人,就要精益求精做好本职工作,成为无愧于时代的劳动者。”许振超说。

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举行 4位山东人获颁最高荣誉

许振超

张晋藩:新中国中国法制史学科的主要创建者和杰出代表

读书立志,立德育人,桃李满天下。在70余年的治学育人生涯中,94岁的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张晋藩始终秉持“不偷懒、不自满”严谨态度,多年来甘愿坐“冷板凳”,“从不敢说一句狂话”。他出版60余部专著、主编20余部中国法制史教材,培养了我国第一届法制史专业博士生,培育出百余名博士毕业生。

“我之所以能够坚持下来,完成这些项目,就是为了发展中国法制史学,弘扬五千多年的中华法文化。”张晋藩说,“我深切感受到,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没有自己强大的文化支柱,一个国家就很难全面发展、真正强盛。”

张晋藩,1930年7月生,祖籍山东黄县(现山东省龙口市)。为国家富强而读书,是他从小立下的志向。1949年7月,张晋藩进入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学习,此后转入中国人民大学攻读中国法制史专业研究生。1979年以前,国外曾三次召开中国法制史国际研讨会,都未邀请大陆学者参加,这严重伤害了包括张晋藩在内的中国学者自尊心。

张晋藩说,必须要加快编辑出版《中国法制通史》,不能让子孙后代到外国去学习中国法制史。自此,他牵头召集国内法制史学界的学术力量,历时19年时间,苦心钻研,出版《中国法制通史》十卷本,为新中国法制史学科做出奠基性、开创性工作。1999年,《中国法制通史》正式出版,全书共10卷、500余万字,被意大利学者誉为中国的“查士丁尼国法大全”。

除了《中国法制通史》,张晋藩牵头历时23年编辑出版《中华大典·法律典》,耗时16年出版《中国少数民族法史通览》,发表新中国涉及古代民法第一篇论文,撰写《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中华法制文明史》等享誉学界的著作60余部,主编《中国司法制度史》《中国民法史》等30余部专著和20余部教材,发表专业论文430余篇,其部分专著和文章已被译成英、日、韩等多国文字出版。

1983年,中国政法大学正式成立研究生院。同年7月,张晋藩从中国人民大学调入中国政法大学主持研究生院工作。当时,中国政法大学首批招收了125名硕士研究生。自1984年招收首届中国法制史博士生以来,张晋藩迄今已培养博士生百余人,其中包括多名外国留学生。

如今,张晋藩仍然坚持给每年新入校的博士生上课,并亲自带博士生。“只要身体能顶住的话,我还是要多读一点东西、多做一些研究。”他说。

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举行 4位山东人获颁最高荣誉

(文章部分内容综合新华社、中国科学报、中国国防报等)

责编:王云峰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