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访江苏无锡范文正公祠有感民间有一句谚语:“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它出自宋代名臣范仲淹(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幼时立志的典故。日前,笔者前往江苏无锡范文正公祠参观,切身感受这位大儒为国爱民的情怀。范文正公祠座落于惠山古镇中,在老街的大隐书局对面,古色古香的木制门厅上悬着一块巨大的红色匾额,金色...
范仲淹、司马光谥号“文正”,欧阳修、苏轼谥号“文忠”,究竟有何...
“文正”表征“治世良臣”之意,历史上还真有好几位名人被称作“文正”,如范文正、司马文正、曾文正,也就是范仲淹、司马光、曾国藩。但“文正”不是他们的字,而是他们的谥号。古代中国人讲究“慎终追远”,对逝者格外尊敬。皇帝、大臣、后妃等过世后,会由朝廷“盖棺论定”,根据他们生前的所作所为给予一个称号...
为什么有人说,范仲淹配不上文正的谥号?范仲淹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不过一般而言,古代一个字的谥号,都是给皇帝准备的,大臣们最多只能得两字的谥号。而单谥一个文字的大臣,北宋只有一个,那就是后来的王安石。不过,相比范仲淹,王安石得到这个谥号,不光是因为其个人的原因,更是因为当时的时代背景需要。真要轮起来的话,王安石其实和范仲淹是一个级别。而北宋的文臣里面,有资格以文正...
《清平乐》把范仲淹塑造成完人,历史上他真如此?谥号能说明问题
范仲淹死后,谥号“文正”,仅这两个字,已经说明了问题。因为历史上但凡得此谥号之人,都是接近完美的完人。所谓“文正”,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最高精神理想。北宋名臣司马光曾说:“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文正”二字因此也是文人道德的至高追求。这个谥号是很多文臣的一个梦,历代皇帝都不轻易给大臣这个谥号。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们该如何理解范文正公的醒世良言?
但是我们如果拿掉滕子京的邀约文字和其中寥寥几句方位描写,就会发现,这篇文字,实际上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景色是虚构的,讲理是真实的。它能流传千古,靠的不是瑰丽想象,而是最后一段金句迭出的一身正气。范文正公,亦文亦正。良公谥号,果不虚也。
三百年来一人,碾压苏轼、辛弃疾、比肩曾国藩被称为“范文正公”
古人到了20岁时,才算成年,要举行弱冠礼(www.e993.com)2024年11月24日。到了20岁才可以取字,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文正这两个可不是谁都能起的。什么是文呢?道德博洽为文,经天纬地为文,内外宾服为正,也就是说你不只要用道德让人沉浮,还要有广博的的文化知识,还要有让内外都服从的信服你的政治修养,由此看来想要取号文正也不是很容易...
北宋“先忧后乐”贤臣范仲淹(205)
范仲淹文学成就也较为突出,有诗文集《范文正公文集》20卷传世,代表作是妇孺皆知的《岳阳楼记》,与开宋词豪放派先声的《渔家傲·秋思》。三、画粥断齑苦学,一介寒儒登科范仲淹出身世宦之家。先祖为唐相范履冰,五代时曾祖和祖父均仕吴越,父亲范墉追随吴越王钱俶归顺宋朝,任武宁军节度使掌书记。
“文正”谥号透露出的价值取向,对当今有什么借鉴意义
以千古绝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垂范后世的范仲淹,不仅做官做得好,而且文章也写得好,他为官清廉,刚直不阿,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遗作《范文正公集》享誉后世。一代大儒方孝孺,是一个非常硬气的文人,他举止淳厚,坚贞不屈,孤忠赴难,被诛十族,官至文学博士,所写《逊志斋集》铭刻...
一代名臣范仲淹: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丨周末读诗
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他两岁丧父,生活备受艰辛,却立志成为宰相或良医。发奋苦读、进士及第后,范仲淹身先士卒、刚正不阿,因才能过人被晏殊推荐入京为官。此后或因进言或因弹劾,三次遭到贬谪,仍不改前志,不忘忧民。1038年,西夏建国,进犯北宋边境;1040年,年逾五十的范仲淹因众望所归,被召回京师...
文正从来谥范王,如今文正却难当――历史上那些谥号文正的臣子
另外,金代有虞仲文、张行简二人得谥“文正”,另有明郑追谥的陈永华(即陈近南、韦爵爷师父)。所以,中华历史上,身后得谥号“文正”的,一共是三十一人。这其中,名副其实的,首推宋代的范仲淹,范文正公。一生秉公执法、执教兴学、开展新政、戍边御敌,均是成就非凡。于政事殚精竭虑,鞠躬尽瘁,于文教言传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