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孝达仁:孔子“孝”的“真精神”及其内在逻辑
如,孔子回答子游问孝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下引《论语》只注篇名)又如,孔子回答子夏问孝说:“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为政》)孔子认为子女物质上赡养父母是最基本和第一位的伦理义务,是人之常情,根本不用特别说...
国庆没出行,读了4.7万字孔子:1篇感悟,6点感触
作为进入轴心时代代表人物的“至圣先师”,孔子,俨然已成为中国文化的闪光符号,影响中国也辐射世界。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汉内斯·阿尔文博士说:“人类要生存,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汲取孔子的智慧。”一个外国人,况且跨行业如此盛赞孔子,可见老夫子的魅力,也足见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孔子儒家思想,强调君子应以...
生命教育,孔子早就想明白了
“未知生,焉知死。”孔子认为,只有重“生”之过程,尽人之能事,当死亡来临,方可坦然面对。不惧死,不轻生,努力活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当生命走到尽头,顺应天命,坦然面对,这是孔子在生死态度上的智慧体现。除了关注生理上的生命教育,孔子还重视心理上的生命教育。孔子始终抱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他盛赞颜...
追本溯源,孔子是怎么说“仁”的?
《说文》里面说:仁,亲也。这个“仁”最早出现在什么文献,已经不可考,但“仁”后来成为一种被大家广泛理解的道德文化,这就完全是孔子的功劳了。孔子创立的儒学,核心精神就是这个“仁”。后世之人对“仁”又发展出很多理解,到了现代,更是有许多心灵鸡汤大师,对“仁”做出各种各样的解释,甚至把企业文化也包装...
弘扬孔子教育思想 提高区域教育质量 ——追寻孔子的教育思想境界
孔子要求培养学生的“智”,达到“智者”能“知人”,即培养学生具有分辨美丑善恶的品质与能力。如果将这种能力施于从政,可理智地处理政事;用于平常生活,可择善而邻,亲近仁德;用于交友,能够“以友辅仁”、择善而从。因此,此“智”也谓“智德”,是个人修养必不可少的内涵条件,对于社会诸事是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
深度分析:孔子思想中的为人处世之道对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
我们可以理性地看到,孔子的很多人生哲理,直到今天,仍然具有强烈的生命力(www.e993.com)2024年11月24日。二、孔文化中个人品德的培养(一)以“仁德”为本,坚持“忠恕之道”儒家文化以“仁”为根本,以“中庸”为准则,以“礼”为行为规范,以“修身治国”为目标。注重提升个人修养,不断完善自己。
老子犹龙 孔子如凤
可以说,“五采而文”是凤的鲜明特点,这与孔子其人其学亦相契合。作为夫子的孔子崇文,主张“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希望以仁德教化民众,进而使天下从蒙昧走向文明。与之相关联的是,凤凰也是一种圣德的象征。《尚书》有言:“箫韶九成,凤皇来仪。”而世人“知孔子有圣德”,故比孔子于凤。不难看出,与...
儒学研究 | 刘强: 孔子的仁学与“心学”
“里仁为美”是说,君子以仁德为居所,行止坐卧,动静语默,无往而不在仁德之中,此是天地之间最大的美事。反过来说,正因为有“里仁”“处仁”之美,才会有“违仁”“去仁”之弊。孔子将“仁”这一抽象概念空间化、形象化、诗意化,极大地拓展了儒家的仁学内涵和义理深度。[6]...
诠释| 孔子说的“小器”“大器”“不器”,究竟指什么?
孔子认为,虽然有才能的人可以做出功绩,但若没有内在的仁德则为“小器”,这是孔子“器”论德性意涵的第一层含义。他说:“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
儒学研究 | 乐爱国:历代对孔子称管仲“如其仁”的解读——从...
摘要:自孔子肯定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的功业并称之“如其仁”,但又批评管仲之“器小”“不知礼”之后,历代儒家对管仲的评价各有不同,大致有三:其一,孟子、荀子以及董仲舒对管仲多有批评,忽视孔子称管仲“如其仁”;其二,汉唐至北宋时期儒家学者大都称管仲为“仁”,或同时又认为管仲有“器小”“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