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科举-不拘一格但务得才
然而笔者认为,无论此事好与不好,都不能抹削唐人孜孜不懈的通过创作唐诗来表达他们对于科举制的热爱。三、千古绝唱,风骨声律蕴绚丽瑰宝随着时代的发展,朝代的变迁,科举制早已淡出历史的长河,仅仅留存于广大学者对唐代历史的学术研究中。不过对于科举制中很多精华部分,精明的教育学家们却将它们一直沿用至今。唐肃宗...
风雅中华 | 科举文化为古代小说打开一扇窗
矛头所向,阅卷官员的昏庸愚昧,不辨优劣,衡文取人严重不公等等,都在揭露和批判之列。相比之下,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对科举的批判和反思更有深度。作品第一回便借王冕之口点出了科举制度的弊端,小说描写了士人阶层在科举中的挣扎与堕落,比如范进、匡超人。它还描写了整个社会在科举制度下形成的种种不良风气,比如吹...
古代科举制与现代高考:历史的对比和反思
第一个问题是压力过大。古代科举制对考生来说,竞争激烈,去获得一个官职需要经过多个阶段的选拔;对于现代高考,众多学生为争夺有限名额,备战苦读几年不轻松。这导致了考生们普遍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与焦虑。另外,两个制度都存在功利性教育倾向的问题。在古代科举中,成功意味着地位的提升和家族荣耀;而现代高考成绩直接影...
中国最后一次科举考试都考了什么?附状元答卷
人民四百兆,善耐劳苦,而且心思聪敏,中外交通以后,闽粤濒海之人,类能仿选洋货,果其加意提倡,不难日出新制,则宜振兴工艺。欧西以商业之胜衰为国力之强弱,轮帆交错,以争海外权利。中国商业不兴,漏卮日钜,欲图抵制之道,则宜扩充商务。如此则野无旷土,市无游民,精华日呈,然后利权可挽。皇上慎乃俭德,而尤必广...
山东人为何对于体制内有种“病态”的偏爱?
在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最高理想就是通过考试中选,成为朝廷的重臣,从而获得荣华富贵。这种“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深入人心,影响了山东人的价值取向。即使在科举制度废除后,山东人仍然保持着对于公职的向往,认为进入体制内就是一种成功的标志,就能够为国为民,就能够光宗耀祖。这种历史传统,造成了山东人对于体制内的...
开学日期,为什么选定在9月1日?
19世纪80年代后,随着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发展,科举制度发生改变(www.e993.com)2024年11月24日。清政府应康有为等建议,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严禁凭楷法优劣定高下。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下令所有考试悉照旧制。因科举为利禄所在,新式学校难以发展,因此清廷诏准袁世凯、张之洞所奏,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自1906年开始,所有乡会试一...
唐宋元明清,五朝科举制度对比!
第一场试中国史事、国朝政治论五道;第二场试时务策五道,专问五洲各国之政、专门之艺;第三场试《四书》义两篇,《五经》义一篇。”又规定:“嗣后一切考试,均以讲求实学实政为主,不得凭楷法之优劣为高下,以励硕学而黜浮华。”然而不久戊戌政变发生,慈禧下令废除各项新政,上述有关科举考试内容的改革也被废除...
百年考古记 | 从武太墓看唐代职官体系及爵位制度
在唐代,以挽郎、三卫入仕,是官员后代任职的一个重要渠道,且优劣不等,“有唐已来,出身入仕者,著令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书算。其次以流外入流。若以门资入仕,则先授亲勋翊卫”[2]。《新唐书·魏玄同传》:“今贵戚子弟一皆早仕,弘文、崇贤、千牛、辇脚之类,程较既浅,技能亦薄,而门阀有素,资望自...
时间线丨古代科举不仅有延期 还有停科和补科
科举制度虽然有弊端,但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科举制度允许读书人自由报考,通过不断的制度建设,建立了一个相对公正的考试制度,为考生的竞争提供一个平等竞争的环境,考生能否录取几乎完全取决于考场作文的优劣。这实际上改变了隋代以前中国传统社会的门阀士族垄断政权,即“上品无...
“任人唯贤”的制度悖论——以明代科举为例
为避免地区间在科举考试中的优劣过于悬殊,明代开始在会试阶段设置地区配额制。配额制起源于1397年的南北卷一案,于1427年正式实施,是当代人才选拔优惠政策的先驱。相关研究可参见田方萌对配额制的综述,以及莱斯利等对优惠政策后果的总结(田方萌,2017;Leslieetal.,2014)。虽然其初衷是矫正地区间的不平等问题,但在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