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青谈《繁花》:等了五十年,我的上海情结终于找到影视出口
就我所知,王家卫竭尽全力了解他离开后的上海,我看不出他自以为懂上海人,他打听一切事,搜寻一切细节。胡歌在片花里说,拍摄前王家卫就问他无数问题,试着了解上海晚生。每个演员都提到类似细节。他太认真了,瞧着都累。南方周末:张爱玲写上海写香港,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你怎么看张爱玲书中的香港和上海?陈丹青:三十...
那个给了王家卫《花样年华》和潮湿记忆的刘以鬯,走了
这种文学气质深刻地影响了1958年生于上海的王家卫,陈子善说:“刘以鬯是王家卫的文学老师”,某种程度上,上海才是他们真正的纽带,海派都市文学是他们共同的老师。所以王家卫的电影里也总是有着潮湿的氛围、断片式的句子、大量的心理活动、破碎的情节,都太像刘以鬯了。更本质的是,他与刘以鬯都在表面上讲男女情爱,深层里...
王家卫《摆渡人》口碑溃败 微博辩解看看有哪些人转发
大家的回答出奇一致,称电影是一部句子PPT、金曲大串烧,甚至还有观众调侃,“嘉佳是来摆渡张艺谋的,应该给《长城》道歉。”电影被广泛吐槽的“槽点”集中在怪诞的喜剧风格上,有评论认为,与王家卫惯用风格不同,《摆渡人》一幅彻底肆意撒欢的港片喜剧做派,浓墨重彩的暖色调、各种角色不着调的对白,把人一下带回到香港电...
不同身份的迥异视角:艾斯特哈兹、马利亚什和雅歌塔的写作策略
白纸上面用红色的花体字母写了一句很耐人琢磨的话:“我们不会从一个层次之上沉陷到一个层次之下。”许多匈牙利人都知道,这句话出自大作家艾斯特哈兹·彼得(EsterházyPéter,1950-2016)之口,朋友特意把它贴在门上,想来是为勉励自己,我知道他那段时间有些不顺。
专访|许子东谈张爱玲笔下的女性:怎么做女人、怎么做母亲
许子东:这句话表达的是一种常识,人人都可能会经历的感受。我从小在书里读到的东西,一般不是太坏,就是太好,总之是我不曾经历过的,终于读到一个作家写出了我的普通感受。有一次我在洛杉矶想买一台音响,但是要700多美金,太贵了,我回来昼思夜想。后来音响打折,半价350美金,我就开了几十公里车赶过去,车子到...
翻译眼中的村上春树
这是村上的风格,刻意疏远文学圈(www.e993.com)2024年11月23日。不要迷恋村上,村上只是个传说。不爱在公共场合露面村上:“我很直率,想过安静的生活,唯独写小说的时候觉得自己是个特别的存在,但不写小说的时候,只是一个普通人,所以我不上媒体,包括电视和电台在内。不过,到了国外,我毕竟是个日本作家,所以觉得有义务发言,最小程度地代表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