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张居正的悲剧人生看明朝的内阁制度
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皇帝又人为给内阁和宫廷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那就是太监群体。最初时,皇帝还能自己“批红”,后来由于精力的下降连“批红”的权力都下放给了太监,明代有司礼监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这其实很好理解,当宰相制度被废之后,此前宰相的岗位职责必然会转接到皇帝身上,虽然皇帝赋予了内阁“票拟”的权...
明朝内阁的产生,虽然加强了皇权,但却在机制上埋下了隐患
明代内阁制度的基本形成,是在明成祖朱棣时期。朱棣当上了皇帝以后,即命侍读解缙、胡广,编修黄淮,修撰杨荣,编修杨士奇,检讨金幼孜、胡俨,“并直文渊阁,预机务。内阁预机务自此始”。从此以后,阁臣的设置成为常制,成为一个稳定的官僚机构,并且明确规定其职责是“参预机务”。所以从职责和名称来看,明朝的内阁制度,...
清朝,没有制度
清朝虽然继承了明朝内阁、六部等各种经过历史的沉淀已经相当成熟的制度,但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还是做了大幅度的调整,并且偏离了制度设计的初衷,说白了还是,清朝是部落政治,而部落政治的背后又是,爱新觉罗家族的不自信。先说内阁。内阁是在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之后由于后代不能承受巨量的工作而培养出来的一批代理人,本质...
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第一任由七人组成,谁料比明朝还活的久
但出人意料的是,内阁成员的官职却只有五品,远远低于尚书、侍郎等中央官员,这也是朱棣精心设置的,他对内阁也存有一定戒心,为防止这七个人权势过大,朱棣特意降低了这些所谓阁员的品衔,他似乎认为这样就能够有效地控制内阁。但后来的事实证明他错了。永乐中期以后,内阁职权渐重,兼管六部尚书,成为皇帝的最高幕僚和决...
清朝监察督查制度的特点
清朝监察督查制度的特点李嘉锐清代作为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顶峰,吸收前代经验,逐渐形成了一套符合统治逻辑的监察体系,为维护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从属且服务于监察工作的督查制度——以都察院和六科为代表——也随之发展而独具特色。
一部独特的明代政治制度史
通过明代权力结构初创、定型、调整、再定型的全过程,展现明代国家权力结构演变的双轨制轨迹,展示国家权力“内廷机构外廷化、中央机构地方化、监察机构行政化”的普遍规律,揭示中国古代社会制度尤其是君主制度的本质特征(www.e993.com)2024年11月23日。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国之初的事必躬亲,到明朝中后期的垂拱而治,国家权力结构及运行机制有一个逐步完善...
...国家权力结构及运行机制》:方志远教授扛鼎之作,了解明代制度史...
该书立足于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形成道路,以明代国家权力的内部结构和运行法则为切入点,勾勒出明代从中央到地方,从皇帝到乡绅里甲层层制衡的庞大国家机器。通过明代权力结构初创、定型、调整、再定型的全过程,展现明代国家权力结构演变的双轨制轨迹,展示中国历代国家权力“内廷机构外廷化、中央机构地方化、...
明代监察制度的本来面貌
明代监察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明太祖朱元璋制定了基本法律,并将其明确为“祖宗成法”不容后世更改,但随着时移世易,其后世子孙不得不出台大量的事例或条例对之进行补充和完善。这样,研究明代的监察制度,就得从监察类的基本法律规定入手,然后再考其发展变化,同时辅以实例加以论证;而不能简单地把一时的规定当作...
明代卫所制度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卫所制度是明朝维护边疆稳定、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手段,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重要载体。道光《贵阳府志》评价卫所制度对明代民族交融的贡献,“明设卫所,所以屏藩州县,又以处功臣世禄也。故自指挥下至旗卒咸袭替,与国同休戚。厥初调守,实五方九域之人,时移世嬗,渐同土著。况又咸设卫学,就近乡...
宰相制度和行政权力的萌芽可追溯到家臣制度,汉朝后相权逐步缩小
但不同的君王有不同的特点和喜好,控制相权也就有不同的办法,因而宰相权力时而强化,时而又被弱化。第一次调整开始于汉武帝时期内外朝的设立,皇帝开始靠身边的心腹办事机构控制相权,但心腹办事机构日渐坐大后,又形成一个实际的行政中心,分割甚至取代了相权,最后形成了互相消长的内外朝。在进入调整期后,宰相制也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