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区域气候变化监测与检测学术研讨会在青海西宁召开
此次研讨会的主要议题包括:气候观测数据和极端天气气候指标体系全球和区域气候变化检测与归因技术方法,全球和区域近现代时期气候与极端气候变化,极地、青藏高原、干燥区气候与极端气候变化,城市化城市气候与城市气候变化,全球及区域气候变化监测评估与服务全球,区域气候变化及影响与风险预估,中国极端气候变化影响与适应,“AI+...
《北京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出台,拟构建“天地空一体化”温室...
到2030年,适应气候变化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基本完善,气候变化观测预测、影响评估、风险管理体系基本形成,气候相关重大风险防范和灾害防治能力显著提升,城市系统气候脆弱性明显降低,适应气候变化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基本形成,气候适应型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到2035年,气候变化监测预警能力达到同期国际先进水平,建成现代化的城市...
2024年可能比2023年还热?这一气候监测机构分析→
埃默顿:目前我们还无法对2023年全年的情况进行全面归因,这个问题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复杂。当然,在较长时间维度上,人类引起的气候变化是导致出现如2023年一样气温创纪录年份的一个主导因素,而厄尔尼诺现象会在短期内推动特定年份的加速变暖,譬如2023年和此前的2016年。整体来说,这种结合导致了2023年出现创纪录的高温...
筑好应对气候变化“烽火台”
“我国不断发展区域极端事件变化的检测归因核心技术方法,研制了多信号检测、分步归因、环流相似等归因方法,量化温室气体等人类活动及自然因子的贡献大小,初步搭建了中国区域极端事件快速归因系统的框架,开展对重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监测检测和归因。”孙颖介绍,目前,我国气候变化检测归因科学研究、碳源汇监测核校等技术...
两会院士说|陈松蹊:建议加强数据分析人才培养力度
报告的形成就用到了统计学方法对气候变化进行归因。最近,我们发现其相关理论和方法需要完善,我们团队成员正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近20年,统计学向高维数据、超高维数据的统计分析发展,这些最新的结果可以应用于IPCC报告。我们正在海洋方面开展交叉研究,构造西太平洋的科学数据集,包括温度、盐度、流速等。我们还在和首都...
中国气象局创新团队系列报道·气候变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预估与...
问题导向,聚焦年代际预测、极端事件对人类系统和自然系统影响、城市气候变化风险等,开展合力攻关;建立东亚和中国地区未来10年至15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率变化的年代际“动力-统计”气候预测模型;构建高分辨率的动态生态数据集;开展极端气候影响下风暴潮-降水复合灾害的案例模拟和敏感性实验;开展中国城市热岛效应的归因分析...
本报文章:强化青藏高原应对气候变化行动,防范化解潜在风险
加强历史气候变化趋势分析和归因检测,研发适用青藏高原的区域气候模式和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模型,提升未来气候变化预测预估能力。动态开展气候变化影响评估和风险识别,加强积雪、冰川、冻土等冰冻圈观测研究,提升大江大河和大型湖泊水文和生态模拟分析能力,开展典型生态系统演化研究,强化气候变化与居民、旅游、能源、交通等经济社会...
亚马逊双劫:气候变化带来洪水和干旱
气候变化带来洪水和干旱马瑙斯和特菲并不是特例。巴西国家自然灾害监测和预警中心的气候科学家何塞·马伦戈(JoseMarengo)说,亚马逊流域的大部分主要河流水位急剧下降,有些地方在2023年9月和10月完全干涸。亚马逊热带雨林60%的面积被高温笼罩,气温比正常高出2至5度。
《上海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2024-2035年)》印发,拟探索建立...
基础研究能力有待加强,相关理论研究与技术研发相对薄弱,对气候变化影响的监测研判能力有待加强,对气候变化直接和间接威胁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的复杂性、广域性和深远性的分析评估能力亟待提升。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的气候韧性水平还需提升,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措施仍有待强化。
瞭望丨筑好应对气候变化“烽火台”
“我国不断发展区域极端事件变化的检测归因核心技术方法,研制了多信号检测、分步归因、环流相似等归因方法,量化温室气体等人类活动及自然因子的贡献大小,初步搭建了中国区域极端事件快速归因系统的框架,开展对重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监测检测和归因。”孙颖介绍,目前,我国气候变化检测归因科学研究、碳源汇监测核校等技术已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