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内阁的产生,虽然加强了皇权,但却在机制上埋下了隐患
明代内阁制度的基本形成,是在明成祖朱棣时期。朱棣当上了皇帝以后,即命侍读解缙、胡广,编修黄淮,修撰杨荣,编修杨士奇,检讨金幼孜、胡俨,“并直文渊阁,预机务。内阁预机务自此始”。从此以后,阁臣的设置成为常制,成为一个稳定的官僚机构,并且明确规定其职责是“参预机务”。所以从职责和名称来看,明朝的内阁制度,...
从张居正的悲剧人生看明朝的内阁制度
于是,内阁的的权力比重就逐渐被加重。此后,明朝的奏章就先到了内阁手中,内阁阅读完之后再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经验向皇帝提出几条建议,称为“票拟”,皇帝觉得可行就撕掉“票拟”条子,自己用红笔写出正式决策意见,称为“批红”。此时的内阁由于有了“票拟”的权力,已经比在太祖朝时干专业秘书的活上升了好几个层级,...
明朝中期内阁与宦官近半个世纪的权力斗争,内阁为何一败再败
内阁完全落于下风,新任内阁首辅万安唯汪直马首是瞻,内阁完全依附于宦官,直到汪直极度膨胀的权力引起朱见深的警觉,随后被调出京城,西厂也随之解散。1487年朱见深去世,其子朱祐樘继位,即明孝宗,年号弘治,他对宦官严加节制,厂卫特务机构谨慎行事,法治宽刑,经济繁荣。在他执政的十八年中被称为弘治中兴。1505年孝宗去世...
方志远:《明代国家权力结构及运行机制》出版,附后记:作者对明代...
通过明代权力结构初创、定型、调整、再定型的全过程,展现明代国家权力结构演变的双轨制轨迹,展示中国历代国家权力“内廷机构外廷化、中央机构地方化、监察机构行政化”的普遍规律,揭示中国古代社会制度尤其是君主制度的本质特征。作者简介方志远,江西师范大学教授、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社科基金历史学科评审组专家,中国史...
文史丨权倾朝野、斗争复杂?明朝官场究竟什么样?
明朝有“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登内阁”的规矩。意思是,只有在科举考试中表现十分出色,亦或是被皇帝选中的进士们,才有资格在翰林中任职。在元朝之后重构的国家与社会关系中,儒学士人扮演着较前代更为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构成文官集团的主要来源,而且成为民间社会的价值引导者。士人在明朝社会政治中的这种结构性位...
明朝财政充足,为何却加速明朝灭亡步伐?朱元璋的做法撕开真实原因
明朝的藩王制度和西周的分封制有点相似,朱元璋在明朝建立初期,为了对抗元代残存的势力,削弱王族的权力,巩固自己的皇权,借鉴了西周的分封制,创下了藩王制(www.e993.com)2024年11月23日。藩王大部分是宗室的成员,或者有着卓越战功的大臣,还有就是一些地方上有权有势的首领。和今天每个省份都有自己领导班子成员一样,藩王在自己领土范围有一定的和兵...
明朝皇帝大多平庸,为何大明却能延续近三百年?
纵观大明十六皇帝,大家就会发现明朝绝对没有特别突出的昏君。而且明朝中后期内阁权力巨大,甚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封驳皇帝的决定。特别是明代总是隔三差五出一个好皇帝,这也使得大明政权的船可以继续开下去。而且平庸不能只看这个人的个人成绩,也要看他所处的时代环境。
温和天子的另一面,明孝宗的强势和狡黠
孝宗认为内阁根据他的意图直接拟旨,“令东厂具所缉事题本批行”,即内阁在东厂缉事揭帖的基础上票拟,(明朝内阁只有建议权,无权直接奏事)。但这次召对结束后,内阁又退还了孝宗交给他们的东厂揭帖,理由是“都察院本既已批出,东厂揭帖又不可批行,须待会勘至日再议”。
东西厂:大明上下不敢管的我管! | 循迹晓讲
◇明朝权力机构东厂监视百官臣僚到了变态的地步,而除了皇帝,东厂理论上可以决定所有人的生死,而他们办案又只对皇帝负责,在审讯过程中诬告成风,屈打成招,那都是家常便饭,由此造成了无数悲剧,如此皇帝家奴的特务机构,想要流芳百世那是真的想多了。
田澍|神宗即位与皇权弱化:晚明政治的开端
事实上,张居正的“专擅”既非阁臣的权力,亦非明代之前宰相的权力,而是万历初政皇权弱化的直接反映。特别是张居正通过借助宦官冯保来强化自己的权势,明显违背了明朝政治的基本精神,故不可能成为效法的榜样。万历三十四年(1606),礼科给事中汪若霖论道:“皇上御极以来,阁臣变态亦略可睹矣。万历初年,权相勾珰擅政,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