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星海创作《黄河大合唱》
3月26日至31日,冼星海连续工作6天,完成了这部作品的谱曲,并定名为《黄河大合唱》。3月31日,演剧三队音乐指挥邬析零从冼星海手中拿到手工装订成册的全部清稿。4月1日起,演剧三队全员立即投入紧张的排练之中。由于当时物资匮乏,缺低音的乐器,大家就用煤油桶做成低音乐器。冼星海又看上了鲁艺音乐系学生李焕之每...
当冼星海遇见延安——85年前《黄河大合唱》诞生的背后
????1939年4月13日,《黄河大合唱》在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取得巨大成功。冼星海在日记中写道:“今天晚上是延安空前的音乐晚会,也就是全国从没有的音乐晚会。因内容非常新鲜,而且都是带着最新的创作形式!”????毛泽东曾这般评论《黄河大合唱》:百听不厌。周恩来也为之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
...重走《黄河大合唱》创作之路 重温85年经久不衰的时代强音
“85年前,父亲和冼星海创作《黄河大合唱》,并于1939年首演,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85年后,我们在黄河壶口瀑布《黄河大合唱》灵感诞生地再次唱响,更具有不同的意义和心情。”张安东说,《黄河大合唱》之所以能历经85年仍然被大众所热爱,说明它有很强的民族精神感染力和艺术感染力,对于全球华人都有非常强大的民...
解读冼星海的艺术人生:《黄河大合唱》背后有哪些故事?
1938年,应鲁迅艺术学院师生邀请,冼星海来到了延安。在这里,他的艺术生命迸发出惊人能量,举世闻名的《黄河大合唱》也诞生于此。通过娓娓道来的讲述方式,刘妮带领现场师生重温了冼星海音乐梦的实现与《黄河大合唱》的诞生等内容,辅之以声歌系、钢琴系学生的表演,使大家感受到了延安文艺精神是一种永不过时的革命精神...
《黄河大合唱》:时代战歌何以经久不衰——写在《黄河大合唱》诞生...
在《黄河大合唱》的创作中,冼星海仅用4天时间就完成7个部分的谱曲,唯有《黄河颂》一连写了三稿都不满意。原因是中国传统音乐里没有“颂”的旋律,一看到“颂”字,就联想起西方宗教弥撒曲,他要努力摆脱这种影响,新创一种既有中国民族风格的特点,又能表现新的时代感情的颂歌旋律,寻找到独属于中国人的颂歌旋律与民...
《黄河大合唱》:时代战歌何以经久不衰
在《黄河大合唱》的创作中,冼星海仅用4天时间就完成7个部分的谱曲,唯有《黄河颂》一连写了三稿都不满意(www.e993.com)2024年11月23日。原因是中国传统音乐里没有“颂”的旋律,一看到“颂”字,就联想起西方宗教弥撒曲,他要努力摆脱这种影响,新创一种既有中国民族风格的特点,又能表现新的时代感情的颂歌旋律,寻找到独属于中国人的颂歌旋律与民...
整整80年了!为何说当年一曲《黄河大合唱》能敌十万兵?
《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恢复者之一和朗诵者俞峰,55岁作为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知名指挥家将延安鲁艺的“黄河”精神在新时代里重新唱响在《黄河大合唱》首演八十周年的这一天他们再度吹响民族伟大复兴号角当两位年近百岁的老人李一非、解冰被搀扶着走上《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
《黄河大合唱》85周年纪念演出幕后故事揭秘
85年前的1939年春天,由光未然、冼星海创作的史诗级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在革命圣地延安横空出世,1939年4月13日在延安首演。它是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的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更塑造了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从那时起,《黄河大合唱》便深植于每位华夏儿女的心灵深处。
《黄河大合唱》作者到苏联出差,为何连续滞留5年,直到逝世
延安军民高涨的抗日热情,让他迅速进入创作的巅峰期,《军民进行曲》《生产运动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等作品应运而生。其中最负盛名的自然非《黄河大合唱》莫属,无数八路军战士便是哼唱着“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奔赴抗日第一线的。1940年5月,冼星海奉命前往苏联,因为当时的著名导演袁牧之拍摄了纪录片...
“一听黄河大合唱DNA就动了?”《黄河大合唱》缘何“燃”了八十多年?
《黄河大合唱》由冼星海与光未然创作。两位才华横溢的青年文艺工作者相识于1937年,那时,光未然23岁,冼星海31岁。共同的文艺兴趣和爱国情怀使他们一见如故,两个年轻人很快共同投入到忘我的创作中。他们合作了近十首歌曲,如《赞美新中国》《拓荒曲》《保卫大武汉》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