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兵:朱熹论曾子 ——兼论朱熹的子学建构
从朱熹的《中庸章句序》来看,子思作《中庸》呈现出的孔、曾之间的授受内容自然是“十六字心传”(“精一之传”):“盖自上古圣神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其见于经,则‘允执厥中’者,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者,舜之所以授禹也……惟颜氏、曾氏之传得其宗。”这...
朱熹对曾子著述的考辨及其意义
由上述方法论原则来看,朱熹的讨论主要是从义理和文风着手,在考据方面或许有欠充分,但亦足以说明,在朱熹心目中曾子于孔门义理有着精当的把握,具有较为典型的圣贤人格形象。朱熹看重曾子,更明确地体现在他的《中庸章句序》对曾子道统地位的确认上。他于其中指出,孔子“接夫道统之传”,其后“惟颜氏、曾氏之...
李畅然:《四书集注》早期的流传形态与《孟子》升经
朱熹“大学章句或问中庸章句或问各三卷”、朱熹“中庸辑略二卷”,于卷一八四“论语”类载王令“王令论语十卷”、程颐“伊川论语说十卷”、尹焞“尹彦明论语解十卷”、张九成“张氏论语解二十卷”、张栻“南轩论语说十卷”、朱熹“论语集义三十四卷”、朱熹“论语集注十卷”、朱熹“论语或问十卷”、戴溪“...
儒家思想中的修身之道--理论-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朱熹对“执两用中”的注解是“盖凡物皆有两端,如小大厚薄之类”(《中庸章句集注》),“当厚而厚,即厚上是中;当薄而薄,即薄上是中”(《朱子语类》)。为了达成恰到好处的中庸境界,儒家思想认为须掌握为人处世的精髓——时中,“时”可以引申为“机遇”“时机”等意,“时中”意味着人要根据不断变化的客观...
儒学研究 | 刘强: 孔子的仁学与“心学”|孟子|朱熹|论语|历史学家...
此章可谓“孔氏顿门”。虽未出现“心”之一字,实则“心在其中”矣。盖“我欲”,即“我心之所欲”也。[3]朱熹《论语集注》说:“仁者,心之德,非在外也。放而不求,故有以为远者;反而求之,则即此而在矣,夫岂远哉?”[4]这说明,仁德之境并非高不可攀,遥不可及,在仁心发动的一瞬间,每一个道德主体都...
海南周刊 | 一生笔墨在天涯 苏东坡的“海外三书”
程朱学派却认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www.e993.com)2024年11月24日。”(朱熹《中庸章句》)引孔子“过犹不及”为据,主张做人处事应以“适中”状态为最好。而东坡却就此批评道:“此昧者之论也。故世俗之学,以中庸为处可否之间,无过与不及之病而已,是近于乡愿也。”
“允执厥中”的理论内涵与司法实践
(三)朱熹对“允执厥中”的阐释。朱熹在《中庸章句集注·序》对“允执厥中”阐释道:盖尝论之:心之虚灵知觉,一而已矣,而以为有人心、道心之异者,则以其或生于形气之私,或原于性命之正,而所以为知觉者不同,是以或危殆而不安,或微妙而难见耳。然人莫不有是形,故虽上智不能无人心,亦莫不有是性,故...
青史斑斑 | 承前启后开来学
九曲溪畔,环武夷山诸书院,千年弦歌不辍。在这里,朱熹历经“四十余年理会”,相继完成《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合称为《四书章句集注》。朱熹直到临终前还在修改《大学》中的诚意章,“毕力钻研,死而后已”。朱熹对《大学》《中庸》二书加以自己的解释,故称作“章句”,对《论语》《...
哲学研究 | 赵金刚:感召和气与致中和——朱子思想中心与气的政治...
[3]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十一,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主编:《朱子全书》(第2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585—586页。本文所引用朱子文献除《四书章句集注》《朱子语类》外,皆用此版本,将直接以文中注的形式,来标明征引文献所在册数和页码。
上饶市作协在章岩书院举行创作基地揭牌仪式
明代正德三年(1508)二月,铅山贤士费寀(正德六年进士,仕至礼部尚书)拜谒章岩禅寺,研读朱子《论语集解》《孟子集解》《太极图说解》《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近思录》等著作,为追忆先贤朱子“章岩讲学”,与住持了智禅师商定筹建书院。五日后,寺院单独开辟三间房屋专供士子读书,并立匾额“章岩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