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林随笔|曾亦:儒家提倡怎样的“以礼治国”
儒家以“三代(夏商周)”为小康社会的理想,主张“以礼治国”。礼的本字是“豊”,在甲骨文那里象征着人们击鼓献玉以敬奉神灵。《说文解字》云:“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春秋时期,孔子通过总结和反思“三代”的礼文化,赋予其新的思想内涵,使礼衍生出其他一些功能,进而建立起一套新的思想体系。
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儒家君子之行的典范,对西周的发展有何影响
儒家思想对于周礼是极其推崇的,孔子认为礼是百姓和君王行为规范的强制手段,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保证。孔子曾将礼作为人和动物最根本的区别,他认为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具有道德和礼仪,而动物就没有这些。孔圣人这样的理解,体现出了儒家的人本思想,即人为万物之灵长具有规范世间万物的作用。孔子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思想...
墨子:反对儒家思想的第一人,为何要批判孔子的“礼乐”制度?
首先反对礼是很好理解的,因为儒家的礼虽然是对人们行为的一种规范,但这种行为规范的目的却是想将人们阶级化的,我们知道,儒家是一个比较崇尚正统的学派,而在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还没有完全的礼崩乐坏,周朝的实力虽然已经不断的跌落,但对各大诸侯国的控制权还没有衰落到极致。也就是说,在孔子的认知当中,周王朝...
礼仪文化 | 李向振:明初洪武礼制改革的内在动力及实践策略探析
礼制是传统中国统治者在儒家思想和基本观念指导下制定、颁布的礼仪制度与行为规范。中国历史上不少开国帝王,在政权建设之初为重建道德秩序和从形式上确认统治的合法性与正统性,大都会进行礼制改革,其中明王朝缔造者朱元璋对礼仪教化的重视程度及其产生的影响可能是最高的。事实上,早在明朝建立的前一年,朱元璋的礼制建设...
礼仪之大,服章之美 华夏文明中的礼与服饰
礼与服饰皆为中华礼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共同促进礼仪文化和服饰文化的发展与进步。一方面,礼制规范服饰。服饰是人类社会中一个重要的象征符号,其不同的形制在不同的社会中衍生出不同的象征意义,进行文化传递,因而这种形制可以认为是礼仪文化的物质呈现。另一方面,服饰制度的演变也影响礼仪规范...
红山文化:后世礼仪体系的源头
原始人常以具有象征意义的物品,连同一系列的象征性动作,构成种种仪式,用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愿望(www.e993.com)2024年11月24日。这些礼仪,不仅长期成为社会生活的传统习惯,而且常被用作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社会组织和加强部落之间关系的手段。”可见从古至今,对周礼最终形成的源头,人们都认为是从前代甚至前几代的古礼中经过损益而慢慢形成的。“...
礼仪之大,服章之美
????礼与服饰皆为中华礼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共同促进礼仪文化和服饰文化的发展与进步。一方面,礼制规范服饰。服饰是人类社会中一个重要的象征符号,其不同的形制在不同的社会中衍生出不同的象征意义,进行文化传递,因而这种形制可以认为是礼仪文化的物质呈现。另一方面,服饰制度的演变也影响...
传统儒家道德治理的精神特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退役军人事务部
西周建立后,从大型活动到日常起居,从娴熟礼仪到优雅谈吐,大礼三百,小礼三千,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创立了整套系统周密的礼仪体系和典章制度,与每个社会成员形影不离,时时处处影响社会生活。冯友兰指出:“在礼节、礼仪的意义上,礼有另外一种功能,就是使人文雅。在这种意义上,礼使人情感雅化,净化。”正因此,孔子...
洞天寻隐·学林纪丨礼浸山野:宋代山水画中的礼仪图像研究
如果不是道教的法坛,《千里江山图》中的方坛是否是儒家礼仪制度中的某种祭祀坛?在宋代,中央和地方有着相对平行的祭祀系统。但位于政治中心的国家祭祀中几种大型的祭祀坛为帝王所专有,如圜丘、先农坛、先蚕坛、日坛、月坛等。对于地方而言,可以与中央政府共同享有的是社稷坛、风伯雨师坛、雷神坛等。“社稷坛”严...
文史阅读 | 雷博:《周礼》在中华文明大一统体系建构中的意义
《周礼》的渊源、内涵与政治文化意义《周礼》一书本名《周官》,是一部以王官制度形式保存记载周代典制,同时表达政治理想的儒家经典。世传为周公旦所著,但实际上可能是在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由孔子后学归纳整理并修撰而成。其基本结构分为“天、地、春、夏、秋、冬”六官,核心理念是“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