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爱国:张栻、朱熹解《论语》“克己复礼为仁”之异同
淳熙十六年(1189),朱熹完成《中庸章句》,其中解“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说:“不以一毫私意自蔽,不以一毫私欲自累,涵泳乎其所已知,敦笃乎其所已能,此皆存心之属也。”[44]后来,朱熹又说:“此心本广大,若有一毫私意蔽之,便狭小了;此心本高明,若以一毫私欲累之,便卑污了。若能不以一毫...
冯兵:朱熹论曾子 ——兼论朱熹的子学建构
从朱熹的《中庸章句序》来看,子思作《中庸》呈现出的孔、曾之间的授受内容自然是“十六字心传”(“精一之传”):“盖自上古圣神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其见于经,则‘允执厥中’者,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者,舜之所以授禹也……惟颜氏、曾氏之传得其宗。”这...
朱熹对曾子著述的考辨及其意义
朱熹在其最为自得的《四书章句集注》中征引了程门的上述言论,说明他最终还是对《论语》成书于曾子、有子门人的判断持赞成态度的。又如他在《答程允夫》的信中,针对曾子、有子不在孔子所拟“四科十哲”之列的问题,举出三条辩护意见:“四科乃述《论语》者记孔氏门人之盛如此,非孔子之言,故皆字而...
《宋史》首次设立“道学传”,介绍了哪些知名人物?有哪些故事?
1182年,五十三岁的朱熹将自己注释整理过的《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四书合成一书刊刻,称作《四书集注》。我国经学史上“四书”之名第一次出现,从此,“四书”取代了“五经”,成为儒家主流哲学。朱熹将自己的理学体系纳入《四书》中,《四书》成为元、明、清三代的标准教科书,也是参加科举...
儒家思想中的修身之道--理论-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但是,此处的“中”并非“中间”之“中”,而是“恰到好处”之意。朱熹对“执两用中”的注解是“盖凡物皆有两端,如小大厚薄之类”(《中庸章句集注》),“当厚而厚,即厚上是中;当薄而薄,即薄上是中”(《朱子语类》)。为了达成恰到好处的中庸境界,儒家思想认为须掌握为人处世的精髓——时中,“时”可以...
儒学研究 | 刘强: 孔子的仁学与“心学”|孟子|朱熹|论语|历史学家...
此章可谓“孔氏顿门”(www.e993.com)2024年11月24日。虽未出现“心”之一字,实则“心在其中”矣。盖“我欲”,即“我心之所欲”也。[3]朱熹《论语集注》说:“仁者,心之德,非在外也。放而不求,故有以为远者;反而求之,则即此而在矣,夫岂远哉?”[4]这说明,仁德之境并非高不可攀,遥不可及,在仁心发动的一瞬间,每一个道德主体都...
海南周刊 | 一生笔墨在天涯 苏东坡的“海外三书”
程朱学派却认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朱熹《中庸章句》)引孔子“过犹不及”为据,主张做人处事应以“适中”状态为最好。而东坡却就此批评道:“此昧者之论也。故世俗之学,以中庸为处可否之间,无过与不及之病而已,是近于乡愿也。”
青史斑斑 | 承前启后开来学
朱熹一生承袭二程思想,兼收濂洛之学(北宋程颐、程颢兄弟,是洛学的代表,濂学以周敦颐为代表),著作达140余种,留下一笔丰厚的思想遗产,他的许多著作是在环武夷山的诸家书院中完成的。在朱子的众多著作中,《四书章句集注》一书对后世影响甚大。他将《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抽出,单独成书,与《论语...
一生笔墨在天涯 ??苏东坡的“海外三书”
程朱学派却认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朱熹《中庸章句》)引孔子“过犹不及”为据,主张做人处事应以“适中”状态为最好。而东坡却就此批评道:“此昧者之论也。故世俗之学,以中庸为处可否之间,无过与不及之病而已,是近于乡愿也。”
朱子继往开来的精神气魄——以《四书集注》为例
受“二程”的启发,朱子对《四书》高度重视,为精益求精地理会《四书》耗费了四十多年的精力。先后著有《论语集解》《论语要义》《中庸集解》《中庸章句》《大学集解》《大学章句》《孟子集注》《孟子或问》《四书或问》等。在撰写这些著作的过程中,又经过不断修改完善,才结集成为《四书章句集注》(后简化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