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区域气候变化监测与检测学术研讨会在青海西宁召开
此次研讨会的主要议题包括:气候观测数据和极端天气气候指标体系全球和区域气候变化检测与归因技术方法,全球和区域近现代时期气候与极端气候变化,极地、青藏高原、干燥区气候与极端气候变化,城市化城市气候与城市气候变化,全球及区域气候变化监测评估与服务全球,区域气候变化及影响与风险预估,中国极端气候变化影响与适应,“AI+...
2024年可能比2023年还热?这一气候监测机构分析→
埃默顿:目前我们还无法对2023年全年的情况进行全面归因,这个问题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复杂。当然,在较长时间维度上,人类引起的气候变化是导致出现如2023年一样气温创纪录年份的一个主导因素,而厄尔尼诺现象会在短期内推动特定年份的加速变暖,譬如2023年和此前的2016年。整体来说,这种结合导致了2023年出现创纪录的高温...
《北京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出台,拟构建“天地空一体化”温室...
到2030年,适应气候变化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基本完善,气候变化观测预测、影响评估、风险管理体系基本形成,气候相关重大风险防范和灾害防治能力显著提升,城市系统气候脆弱性明显降低,适应气候变化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基本形成,气候适应型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到2035年,气候变化监测预警能力达到同期国际先进水平,建成现代化的城市...
中科院团队发布快速归因结果:极冷事件与气候变化有何关联?
运用通过检验的多个地球系统数值模式模拟结果分析表明,与没有人为气候变化影响的气候状况相较,在当前气候下类似的破纪录极寒事件的发生概率只有前者的约1/14,寒冷的程度显著减弱约1.9℃。极冷事件越少越好吗?本次快速归因结果表明类似的极寒事件席卷我国大陆东部的概率因人为气候变化而减小,这说明以后在12月被“冻哭...
筑好应对气候变化“烽火台”
努力实现前沿理论突破。气候变化检测归因研究是理解全球变暖原因、合理预估未来变化的重要科学基石,其技术难点是辨识不同因子在气候变暖和极端事件变化中的“指纹”并量化其影响程度。近年来,气象部门率先开展了检测归因的研究,持续推进气候系统变化和各圈层相互作用的机制分析。“我国不断发展区域极端事件变化的检测归因...
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区植被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
可以断定,气温对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区植被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长期趋势变化上,而降水则与植被的年际变化更加密切相关(www.e993.com)2024年11月23日。在我国干旱半干旱区植被动态变化的归因分析中,大量研究指出人类活动已成为不可忽略的影响因子之一。我们发现,在植被显著变好的区域中预测值气候变化和残差值(人类活动)的斜率均为正值,表示两者对植被生长...
《上海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 (2024-2035年)》印发
二是适应气候变化治理能力需要全面提升。基础研究能力有待加强,相关理论研究与技术研发相对薄弱,对气候变化影响的监测研判能力有待加强,对气候变化直接和间接威胁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的复杂性、广域性和深远性的分析评估能力亟待提升。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的气候韧性水平还需提升,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适应气候...
强化青藏高原应对气候变化行动,防范化解潜在风险
加强历史气候变化趋势分析和归因检测,研发适用青藏高原的区域气候模式和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模型,提升未来气候变化预测预估能力。动态开展气候变化影响评估和风险识别,加强积雪、冰川、冻土等冰冻圈观测研究,提升大江大河和大型湖泊水文和生态模拟分析能力,开展典型生态系统演化研究,强化气候变化与居民、旅游、能源、交通等经济社会...
两会院士说|陈松蹊:建议加强数据分析人才培养力度
报告的形成就用到了统计学方法对气候变化进行归因。最近,我们发现其相关理论和方法需要完善,我们团队成员正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近20年,统计学向高维数据、超高维数据的统计分析发展,这些最新的结果可以应用于IPCC报告。我们正在海洋方面开展交叉研究,构造西太平洋的科学数据集,包括温度、盐度、流速等。我们还在和首都...
降水脾性难以捉摸?可归因于→
气候增暖正在使得全球水循环增强,表现为全球平均降水增加、大部分地区极端降水增强。综合理论研究、数值模拟、观测诊断和检测归因研究等多方面的证据,科学界对平均降水和极端降水变化的物理机制认识越来越清晰。2013年和2021年发布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五次和第六次评估报告分别指出:“人类活动导致陆地降水型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