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7分钟到40分钟,一个导演视角下的叙事方法论 |《藤县狮舞的前世...
进入撰稿,马志丹导演将一个7分钟的网络精品短片写成了一个长篇纪录片,制作完成时长为40分钟。惊喜!一架渐次递进的攀升人梯与以往的创作一样,导演马志丹重点思考如何展开故事的讲述。寻找故事叙述的切入点,选择承载短片或长片表达的主要人物,在空间和时间的纬度上锁定了故事骨架。首先,珠江干流浔江上的小岛——禤洲...
中国纪录片的话语变迁与叙事创新
就叙事观念而言,这一时期的纪录片叙事强调创作者的主体地位,认为被摄对象只是辅助实现创作者意图的载体,并不将其作为叙事的重点来表现。因此,在叙事模式上出现了盛行一时的“话说体”。此类纪录片在叙事视点上普遍采用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且主要通过解说词来组织叙事,其拍摄对象是被文学化的解说所阐释的客体,因而相对...
媒体视角下,如何以当代叙事传递“非遗”魅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媒体我们有责任关注、传播非遗文化,并寻求当代叙事下的非遗呈现方式。今年,JingDaily基于对当今中国市场的洞察提出“精致”这一全新视角,旨在探索植根于中华文化中的“精致”理念在当下的时代意义。我们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续输出了多篇涉及非遗主题的商业...
纪录片《小港的秋天》:以微观视角生动诠释“群众利益无小事”
近日,由央视网与宁波广播电视集团联合出品的城市发展观察纪录片《小港的秋天》在央视网新媒体矩阵播出。该片讲述发生在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小港街道的众多鲜活基层实践案例,展现浙江在推进共同富裕过程中的各种典型经验做法,生动地讲述浙江发展故事。《小港的秋天》聚焦的小港街道是由工业园区、居民区、乡村构成的多元社会...
叙事·影像·价值——评人文纪录片《濠河桥上看风景》的艺术特色
《濠河桥上看风景》在叙事创新、影像美学、人文价值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符合新时代受众的审美趋势,作为一部讲述南通“桥”的纪录片,将南通历史、文化融入其中,“桥”的丰碑鲜活而永久地树立在每一位观众的心中,堪称同类纪录片中的上乘之作。
《传媒观察》丨叙事转向:突破信息内卷的新闻话语危机
媒介观需从“传递信息的媒介”转向“生产意义的媒介”,受众观念需从“信息短缺相对无知的受众”转向“信息超载相对知情的受众”(www.e993.com)2024年11月24日。叙事转向,主要运用五大纪实手法:结构、时间、空间、视角、编码,协调事实、图景与真实性、客观性的关系,为受众报道公共生活的真实图景。
记忆、情感与自我:媒介化时代非遗影像的三重叙事
于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然地成为非遗影像叙事的底层逻辑和共享主题,并借助不同题材被生动地书写。比如,以“亚洲首部治愈系匠心微纪录片”作为标签的《了不起的匠人》将匠人的执着坚韧与文明的瑰丽相互联系,把匠人的概念拓展至“亚洲”这一更加宏大的东方文明叙事体系中。此外,爱奇艺推出的《文化中国——工匠...
纪录片“讲好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路径研究——以2022年部分中外...
从这个角度而言,纪录片中的“中国故事”,其本质仍然是人的故事。2022年部分中外联合摄制纪录片始终围绕人的视角和生活进行内容建构,以故事化的叙事方式,通过人的口吻来叙述政治、经济、文化、生态、习俗等更大层面的内容,继而通过小写的人的组合,构成大写的人,乃至整个民族。纪录片的叙事方式,沿着从人至群体至民族的...
立体、史论结合开拓的新型纪录片论著
本书散发出相当的学术性思辨之光,在对纪录片做立体式的探究之中,让人们从不同视角和维度体认纪录片创作的多样性及广域的文化文本之态,尤其聚焦纪录片历史之中所形成的诸多重要学派以及其各自具有的代表性的作品,而理论梳理与对代表作品的评述,都蕴含着文本阐释的力量。
2024·中国(国际)纪录片论坛在京举办
由“一带一路”纪录片学术共同体(TheBelt-and-RoadInitiativeDocumentaryConsortium,简称:BriDoc)主办,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承办的2024·中国(国际)纪录片论坛于5月31日在北京举办,活动受到了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和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