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式现代化视域看乡村题材纪录片的创新发展
从记录内容看,乡村题材纪录片聚焦乡村自然生态、特色美食、人文历史多,而关注乡村生产关系、产业发展、生育观念、子女教育、农民养老等社会现实问题少;从叙事方式看,仍然以格里尔逊式、直接电影、真实电影这三种叙事模式为主流[8],这也是纪录片自面世以来被纪录片制作者广泛接受和普遍使用的叙事手法,鲜有突破。在中...
佳片推介|《福佑之地》《一百个季节》:虚构、幽灵/戏剧与纪录片的...
雷诺夫所尊崇的海登·怀特提出了著名的转义理论,雷诺夫将之运用到纪录片理论中,认为所有的话语形式,包括纪录片在内,如果不是虚构的,那至少也与虚构相关联,原因在于他们转义的性质——即依赖于比喻或者修辞形象进行表达,就好比要表达一个概念总要经历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往往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系统性隐喻。那么概念自然称...
下一个10W+爆款纪录片,会讲述什么样的中国故事?
在纪录片的开端中,被称为纪录电影先驱的约翰·格里尔逊的贡献功不可没。他不但首次提出并使用了“纪录片”的概念,而且在1929年发起的英国纪录电影潮流,成为纪录电影的第一大学派。1929年,格里尔逊拍摄了表现渔民在公海捕鱼的纪录片《漂网渔船》。《漂网渔船》不仅在当时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反响,而且对纪录片的创作也...
20部典藏纪录片,带你看遍世界的各个神秘角落
纪录片一词是英国的JohnGrierson(约翰??格里尔逊)最早称呼出来的,他是纪录片之父RobertFlaherty(罗伯特??弗拉哈迪)的弟子。然而他并没有给予纪录片一个完美的定义,究竟什么样的作品能算是纪录片。围绕这个问题,也是众说纷纭。传统意义上认为: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
真实记录·艺术表达·融媒传播——纪录片讲好中国故事的三要素
真实记录是纪录片的基石纪录片的百年发展历程中,“真实性”已经成为“纪录片的生命”和“赖以生存的美学基础”。如何看待真实、表达真实,成为纪录片探索中的根本问题。从弗拉哈迪重现真实的手法,到格里尔逊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再到吉加·维尔托夫“电影眼睛”的整体真实,林达·威廉姆斯“采取一切虚构策略与手段以...
纪录片如何表现上古文明
尽管约翰·格里尔逊在《纪录片的首要原则》中反对自然素材的平铺直叙,而是强调组织、重构和创造性剪裁,但他仍把是否使用自然素材,当作区别纪录片和故事片的关键标准(www.e993.com)2024年11月23日。但如今的《中国3》已不是简单地在自然素材中加入非虚构元素或角色扮演那么简单——它几乎彻底抛弃了自然素材。《中国3》依靠“思想+艺术+技术”的融合...
留存“国家记忆”
从记录内容看,乡村题材纪录片聚焦乡村自然生态、特色美食、人文历史多,而关注乡村生产关系、产业发展、生育观念、子女教育、农民养老等社会现实问题少;从叙事方式看,仍然以格里尔逊式、直接电影、真实电影这三种叙事模式为主流,这也是纪录片自面世以来被纪录片制作者广泛接受和普遍使用的叙事手法,鲜有突破。
格里尔逊、延安电影团…当东西纪录片界碰撞,不变是人类共同使命
正如几位嘉宾所言,影像是对历史最直观且明确的记述,而历史又是人类共同记忆留存的根本。为了保证人类记忆纽带与情感共鸣的连续,如何合理利用现代技术保留影像记忆将会是新时代全体影像共享者的共同任务。英国国家电影学会“纪录片之父”格里尔逊和英国纪录片运动研讨会...
故事片与纪录片,两者有什么关系,哪个才是电影创新的真正诉求?
追本溯源,故事片与纪录片的划分,从实践意义上讲,要归结于,卢米埃尔兄弟和乔治·梅里爱的早期电影创作。而后罗伯特弗拉哈迪、约翰格里尔逊等人,延续了卢米埃尔兄弟的美学追求,经过实践与理论的发展,纪录片作为一条分支,逐渐发展起来。从电影诞生之日起,人们就对这种,可以将物质现实复原的,新型科学技术表示...
《给十九岁的我》爆红后停映,聊聊纪录片伦理困境
但正如约翰·格里尔逊所说:“纪录片是对真实的创造性处理”。纪录片不完全等于事实,是经过导演主观剪辑和视听方式处理过的,并不是完全真实,而是一种非虚构的状态。纪录片的伦理问题无法回避,也不应该回避。对于《给十九岁的我》来说,片中对时代和人物的记录是值得肯定的,特别是对香港社会这近十年来变化的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