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哲学应当用自己的学术话语体系呈现——访北京大学人文讲...
根植在这种“关系”之中的原则,要求个人持续培养一种富有道德感的意识,使人致力于追求既利己又利他的人生境界,从而处理好自己所扮演的多重身份角色与各种关系,在实现人生理想和自我价值的同时达到济世、济国的最高目的,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论语》有言,“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这里的“道”指“道义”...
《资治通鉴》:真正能激流勇退的都是懂逆着人性要求自己的人
疏广、疏受以擅长教学而入仕途,一直是以学术形象示人,他们并没有在基层担任过官吏。可见疏广对自己有着清醒的认识和定位。即依靠自己的学术能力获得别人认可,一旦感觉自身已经没有更多的儒家经典可以教授给太子的时候,选择在还能胜任的时候退出,既能保全自己的学术名节,也能展示自己最好的形象。“公卿故人设祖道...
人,过度炫耀自己是灾难 老子道德经中有言:“光而不耀,静水深流”…
人,过度炫耀自己是灾难老子道德经中有言:“光而不耀,静水深流”,意思就是人在顺境时,不必过度炫耀,要低调做人,静如流水。生活中很多烦恼,多是得意时无法克制说话的冲动造成的,事事不顺,就是犯了多言的毛病。真正强大的人,会在得意时守口,低调沉稳,无论置身何种位置,嘴上不逞强,不炫耀、不狂妄,才会兜得住...
金惟纯:一个人痛苦的根源,没有把自己活明白
生而为人,有三个本体焦虑:第一,是对生死的焦虑;第二,是自我要求,自责的焦虑;第三,是意义的焦虑,这是人特有的焦虑,是其它物种所不具备的。为了逃避本体焦虑,很多人不愿面对自己。他们处理意义焦虑的方式是不看、不听、不想,通过向外追求,把自己生命所有的空间都填满。但无论你是成功,还是失败,无论你幸福,...
道德经:荣辱不惊,是一个人的高境界,把自己看得太重,活得心累
《道德经》虽然只有洋洋洒洒五千文,却是国学中流传最长、最值得品读的经典书籍。就像一个人,如果一眼就被看透,这么,这个人是没有内涵的。一眼看不透,才最有魅力。1、老子犹龙有个历史典故:“孔子问礼于老聃”。孔子亲自拜见老子后,回到鲁国,弟子问,先生拜访老子,见到他了吗?
一个人最顶级的自律:摆正自己
《道德经》中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www.e993.com)2024年11月23日。”一个人最大的聪明,就是认清自己,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在何处。只有知道自己是谁,才不会忘乎所以,迷失方向;只有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在何处,才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很多时候,人生的许多烦恼,多是由于不能摆正自己所造成。
看了3遍《道德经》,我决定重养自己一遍
汲取前人智慧,重养自己一遍,相信你也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1养识感悟《道德经》里,老子认为,一个人的见识,决定了认知的高低。知道自己有所不知,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万物,人就有了持续进步的可能。如果一个人固步自封,便会见识浅薄、观念局限,认知水平也随之停滞不前。
《道德经》:当你能量低落时,记住这些旺自己的金句,很管用
《道德经》第63章中说:“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字面的意思是,有道的人总是把事情看得很困难,因此永远都没有困难。以前我在写自媒体文章的时候,当我准备很充分的时候,每次写出来的文章数据都会好。可一旦数据不好了,我就会深深陷入到焦虑当中,对自己的未来也失去了信心。看过这句话后,仔细分析...
遇见最好的自己——记音乐人李沐霖
道德经有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脚踏实地,行稳致远,成就人生。李沐霖恰好有这种宁静致远、虚怀若谷的特质,并能耐住寂寞,扛得住外界的热捧和嘲讽,始终坚持学习,不被外界的声音打乱了自己的节奏。他一直很努力,却从来不着急。他想信成功从来不是一蹴而就,想用有限...
人到中年,懂得低头的人,往往都不简单
如果你总不放过自己,总是与烂人纠缠,又怎能自在。不与烂人争对错,才是成年人最清醒的活法。真正成熟通透的人,都懂得取舍,权衡利弊,而非穷追不舍。看淡输赢,不用事事都争先《道德经》有言:“天之道,不争而善胜。”老子认为,凡事都有着它自己的运行规律,那些看淡输赢,不争的人反而能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