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教授钟启泉:课堂转型的关键在从教“浅层知识”到追求...
本文中,钟启泉教授以“创意课堂”教学模式为核心,为教师提供参考。从“灌输课堂”走向“创意课堂”现代社会中无论哪一种职业都需要创造性教育。时至今日,我们生活在创造性的时代,那些无需创造性的活动,全都自动化了。因此,单纯地向学生传递“浅层知识”,无论对于学生还是教师都是极大的时间浪费。学生所需要的...
100本适合中小学教师阅读的书目(值得收藏)
48.《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顾明远著山西教育出版社49.《课程的逻辑》钟启泉主编浙江人民出版社50.《“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叶澜著教育科学出版社51.《新教育年度主报告》新教育研究院主编湖北教育出版社52.《教育新理念》袁振国著教育科学出版社53.《面向个体...
钟启泉:回应课堂革命的挑战,如何促成丰盈而有深度的学习?
回应课堂革命的挑战21世纪是“课堂革命”的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战场在课堂,这场倡导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校变革,旨在通过创建“学习共同体”,实现“真实性学力-真实性学习-真实性评价”,求得“全员发展”与“全人发展”。这是一个宏伟的教育愿景,需要系统支持——“从课堂出发的变革”需要理论研究的支撑...
“潘多拉之盒”的正确打开方式
而当前的中国课程改革的主题词就落在了“课堂”两字上,如钟启泉教授在《读懂课堂》引言中所说:“如果说,我国十余年来的‘新课程改革’主要侧重于‘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与思想发动,那么,新的十年的‘新课程改革’将会侧重于‘自下而上’的基层学校的课堂创造。”因此,在今天,读懂课堂对每一个教育者来说都至关...
课堂研究的特质与课题
基于教师团队的课堂研究的特质,不同于各种制度化的研修,它是完全基于“有志者自发的结集”这一意义上的“自发性”。这种“自发性”有助于保障每一个成员彼此间的思考与信条的自由,同时在提升教学实践的素质上也容易取得共识。以这种“自发性”为前提,就可以求得“协同性”的特质——彼此从平等的立场出发,发表...
钟启泉:把握义务教育课程改革风向标
文|钟启泉(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名誉所长)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之际,教育变革的步伐日益加快(www.e993.com)2024年11月24日。自本世纪初,我国教育部高举“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旗帜,开启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征程。二十年间,课程改革取得长足的进展,为我国基础教育界带来无尽的活力与魅力。伴随着...
钟启泉:素养时代教师能力转型三部曲
课堂转型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学校教育教学环境的再造。学习环境不仅仅指学校教室,从国际教育研究来看,学习环境涵盖四个要素:空间、活动、共同体、人造物。与此相对应,学习环境的设计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人(组织)、事(活动)、物(工具)。具体而言,“人”是指“组织的构成与制度”,“事”即“活动的内容与目的”,...
华东师大教授钟启泉:我国中小学课堂如何转型?
钟启泉,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名誉所长“核心素养”作为当今国际教育界的潮流,勾勒了未来新人的形象——人格品质与关键能力,规约了学校教育的课程发展与教学实践,倡导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与教学是新时代教育的诉求,这种诉求说到底就在于实现课堂教学的转型——从“知识传递”的教学转向“...
陈静静:看见学生,教学才真正开始
我的学习研究生涯是伴随着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的。在研究过程中,我发现课堂教学变革是其中最核心的领域。2007年,在钟启泉教授的推荐下,由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资助,我来到东京大学佐藤学研究室访学。佐藤学教授是一位行动研究者,曾经进入几千所学校的上万个课堂进行观察、研究,并以平等对话的方式与一线教...
以书为梯 因事而长
“事件策略”中的任务驱动,可以有多种呈现方式,比如一个基于具体情境的问题研讨,或者某一个具体的生物学实验,这些任务完成之后要进行组内或班内交流,踊跃展示便成了“事件策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最常见的呈现方式,也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钟启泉在《读懂课堂》一书中写道:“在课堂教学中一旦引进了‘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