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不要低估读过《道德经》的人
所谓“道生万物,万物皆道”,世上一花一木、风声蝉鸣,生活中众生色相、嬉笑怒骂,都有“道”的踪迹。这版《道德经白话解说》,融汇原文、翻译、注释、书法、国画为一体,让你在品字、赏画的过程中慢慢感悟“道”的真意。很多人读过后不由惊叹:原来悟道这么简单!赵孟頫楷书墨宝从书法之道领悟天地大道▲右边为...
2024九年级上期中复习专项之综合性学习与口语交际考题猜想
35名读过2本,13+32+35=80,即80个(七成以上)学生阅读古典白话小说的数量不足3本;13名学生读过3本,8名学生读过4本,6名学生读过5本,2名学生读过6本,只有1名学生读过7本,13+8+6+2+1=30,即只有30个(接近三成)学生阅读古典白话小说的数量在3本以上。
古人为何要发明又难懂又难记的文言文,有白话文不好吗
明清时期,从流传下来的文字来说,人们说话跟现在已经差不多了。尤其是民国时期,五四运动之后,人们的倡导就是“话怎么说,字就怎么写”,大白话就开始逐渐地流行了起来。胡适也是白话文的主要倡导者,为了证明他的观点,他甚至还用大白话写了著名的“现代诗”《两个黄蝴蝶》。新中国成立以后,就不存在这些问题了。文言...
发明了“她”字,却被人骂了半辈子,推动白话文的刘半农冤不冤?
刘半农从小就非常聪慧,简直算是个奇才,很小的时候就能写诗作词,16岁时以超高的成绩进入常州府中学堂,20岁时开始了教书生涯,他爱好广泛,擅长写作,在那时候经常向当时影响力巨大的鸳鸯蝴蝶派报刊投稿,再后来刘半农又担任了《新青年》的编辑,他引领新时代,坚决反对文言文,倡导白话文。因为他在当时才华了得,又敢作敢...
胡适《白话文学史》出版90周年,1928年重校本的发现
胡适的《白话文学史》出版于1928年6月,迄今已整整90周年。这部代表胡适白话文学思想与研究成果的重要著作,在中国文学研究领域首次梳理了白话文学的嬗变与发展脉络,构建了中国白话文学史编撰体系,在方法上为中国文学史研究开辟了一条新路径。可以说,《白话文学史》虽然只有上卷,多被学界惋惜,抑或被诟病为著名的半...
从甲骨文到楷书,我们经历了怎样的历史?
从甲骨文、金文,到篆书、隶书、楷书,汉字经历了上千年的演化史(www.e993.com)2024年11月23日。隋唐之后,楷书成为汉字正宗,并影响到周边,形成一个覆盖东亚的“汉字文化圈”。放眼整个“汉字文化圈”,在近代,汉字的地位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挑战。1949年后,汉字又经历了不止一轮的简化。从中,我们能隐约感受到时局的复杂。
不能像刘洪彪也不能像田英章,展览体、印刷体都不是楷书应有之貌
这种字体的法度,就像画直线用直尺。有了严格的法度,标准的字就容易获得了。所以这种字体被用作“传秘书、教小学”,用白话说就是用作文字传递和书字教学。能被当作教学使用的字体,当然具备楷模的本质。的楷书也是多种多样的,锺王小楷算一大类,欧、虞、褚、薛、颜、柳、赵,各有各的体,又有魏碑中的不同体...
北京鲁迅博物馆是怎么成为国家一级博物馆的?
新文化运动重要代表人物胡适有意识地最先倡导和尝试用白话写诗作词。他曾读过陆游的一句诗中说:“尝试成功自古无!”,而胡适认为“自古成功在尝试”。因此,便借陆放翁诗中的“尝试”两个字,把自己白话诗集定名为《尝试集》。《尝试集》1920年3月,这本诗集正式出版,是我国新文学初期的第一部白话诗集。
揭秘溪州铜柱——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
溪州铜柱以铜、铁等金属混合铸造,柱体呈方形,中空,高4米,直径40厘米,质地清淳,色泽乌亮,重约5千斤。铜柱铭文共42行,皆楷书,字体秀丽,刻有铭文计2619字。溪州铜柱已经孤独地伫立了1080年,它给我们透露出哪些历史信息?芙蓉花开李永生摄1任何历史遗迹都是一定历史时期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
时代变局与汉字简化:近代知识分子对汉字的批判与改造
发展到“楷书”时,汉字的演化似乎已经到了终极阶段。它一直沿用至今,一千多年来其形体也没有多少改变。当然,随着汉字的发展,古文字的构成规则,也就是《说文解字》所列举的“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已有所变化。大部分象形字已不再象形,“指事字”也已失去了原来指事的意思。比如“表”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