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平治」程恩富:立足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其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和谐理论具有指导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质量,在实践中积极协调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其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具有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尤其是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
新刊丨《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4期目次和摘要
传世文献的本文阐释,既需要借助文献解读和遗迹调研完成历史田野作业,也需要深入当下的特定时空进行考察体验。如何加强二者的对话使之互为理论观照,是传世文化本文阐释能否深化的关键环节。[关键词]传世文献;文本;本文;壮族嘹歌;语境[作者简介]李萍(1980—),女,壮族,博士,广西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数字平台企业社会价值共创的实现机制——基于美团“青山计划”的...
组织动态能力激发的作用,将“条件—行为策略—影响”的一般逻辑模型拓展为“宏观环境—微观基础—组织能力—组织行为—生态行为—社会影响”的过程机制模型,为数字平台企业社会价值共创机制研究提供更具化的理论分析逻辑。
努力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
《价值文明》不仅揭示了价值文明这一崭新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更以一种全球视野和人文关怀,探讨了数字技术革命背景下人类社会如何构建共同价值体系,实现和谐共生的未来。1、理论创新与时代呼应闫立金博士在书中提出的“人类价值文明”概念,精准捕捉到数字技术对现代社会价值认知、传播与实现方式的深刻变革,指出在数字空间...
《法制与社会发展》2024年第3期要目
《法制与社会发展》2024年第3期要目法学时评1.以民主监督和支持公正司法以司法服务和保障大局民生瞿郑龙党的二十大精神研究2.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阐释与法治图景巩固(5)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3.“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概念何以证立?
新书| 《虚实共生:真实、创造与传播》速览
虚实共生成为新的社会特征和生活现实,重组着社会权力与资源,同时也重现着作为社会组织方式的日常生活(www.e993.com)2024年11月23日。尤其在超越现实与面向未来的意义上,虚实共生显露出日常生活之中个人感觉、感知、情感与表现、交流、行动之间指向真实与创造的复杂互动关系,赋予了“生命叙事”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从叙事的缘起与概念出发,将叙事...
激发我省高校运用哲学社会科学解决现实问题的潜能
首先,激发高校运用哲学社会科学理论解决现实问题的潜能,能让高校学者基于“学以致用”解决地区现实问题。例如,具有社会科学属性的经济与管理学科在有效解决资源配置方面具有丰富理论和成熟方案,一些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本质就是资源如何优化配置的问题,现实问题能够为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提供丰富运用场景。再如,推动以绩效...
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让优美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理论内涵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对西方现代化的反思和超越。西方现代发展观偏重于生态系统中的资源环境之于人...
《中国之治 “枫”华正茂》·争鸣篇 |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信用文明...
“枫桥经验”是在党的领导下根植社会主义文化的原创治理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的有力抓手。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就是要把准其“中国特色”,科学界定“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信用内涵,系统构建新型“和合共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信用理论,这...
访谈| 常建华教授:从“碎片”到“整体”:社会史研究的多维视角与...
访谈组:社会史研究大概是20世纪中国史学中最值得讨论的一个领域,社会史的有关理论萌芽于20世纪初,经历了停滞、复兴又发展的曲折历程后,到了20世纪末以后又成为中国历史学界中最具有活力的领域之一,社会史研究发展历经风风雨雨,走到至今已约百年,您能在此简要谈谈社会史研究走过的百年历程吗?社会史研究发展的历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