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张居正的悲剧人生看明朝的内阁制度
而霍光集团本质上和张居正是一样的,霍光属于以内朝官员的身份架空了以宰相为首的外朝系统并代替了皇权,张居正以内阁大学士的身份代替皇帝指挥六部。这种越过正常制度设计的运转体系必然会遭到朝臣和皇帝两者的共同反对,皇帝需要权力,大臣不想被人架空,于是,霍光和张居正就只剩下悲剧。本质来说,张居正是明朝特殊制度设...
明朝内阁的产生,虽然加强了皇权,但却在机制上埋下了隐患
明代内阁制度的基本形成,是在明成祖朱棣时期。朱棣当上了皇帝以后,即命侍读解缙、胡广,编修黄淮,修撰杨荣,编修杨士奇,检讨金幼孜、胡俨,“并直文渊阁,预机务。内阁预机务自此始”。从此以后,阁臣的设置成为常制,成为一个稳定的官僚机构,并且明确规定其职责是“参预机务”。所以从职责和名称来看,明朝的内阁制度,...
明朝内阁根本不是宰相,以及什么才是宰相|文史宴
到了明代,朱元璋将之发扬光大,一方面加强了从御史台演变而来的都察院,一方面还设置了六科给事中等多重言官系统,宋朝的真宰相面对这些言官都焦头烂额,明朝内阁这种名不正言不顺的假宰相,面对如狼似虎的言官,自然更难统领百官,让政府形成合力。至于宰相的神圣性,朱元璋专门下诏予以消解:“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
...国家权力结构及运行机制》:方志远教授扛鼎之作,了解明代制度史...
通过明代权力结构初创、定型、调整、再定型的全过程,展现明代国家权力结构演变的双轨制轨迹,展示中国历代国家权力“内廷机构外廷化、中央机构地方化、监察机构行政化”的普遍规律,揭示中国古代社会制度尤其是君主制度的本质特征。全书以中书省、行中书省的兴废为讨论起点,着眼于明代国家权力在中央、地方基层的表现形式...
【资治】中国官员离任交接制度的发展历程与思考‖张忠仁
一、官员离任交接制度演变官员离任交接的最早雏形应是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物勒工名”。“物勒工名”,顾名思义,即要求在产品上刻上制造者的名字,从而防止以次充好和仿冒行为。据《礼记·月令》记载,“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功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
一部独特的明代政治制度史
通过明代权力结构初创、定型、调整、再定型的全过程,展现明代国家权力结构演变的双轨制轨迹,展示国家权力“内廷机构外廷化、中央机构地方化、监察机构行政化”的普遍规律,揭示中国古代社会制度尤其是君主制度的本质特征(www.e993.com)2024年11月23日。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国之初的事必躬亲,到明朝中后期的垂拱而治,国家权力结构及运行机制有一个逐步完善...
杨士奇:明朝三杨之首,辅佐4帝缔造大明盛世,为何却晚节不保?
明朝内阁制度的演变历程深远且复杂,追溯至洪武年间,因“胡惟庸案”的震撼性爆发,朱元璋深感中书省权势过盛,恐威胁皇权稳固,遂毅然废除中书省与宰相之制,将六部政务直接揽入自己手中。此举固然强化了皇权,却也使皇帝肩上的政务重担愈发沉重,要求帝王必须勤勉不辍,方能应对自如。朱棣,一位同样具备雄才大略的...
剖析明朝内阁制度的变迁,在封建皇权的演变中带来了哪些影响
在内阁制度的演变过程中,封建皇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与演变。因此,研究明朝内阁制度的演变,不仅可以深入了解明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更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变迁的历史进程。出现明朝内阁制度的出现对皇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朝以皇权为核心,实行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皇帝拥有最高权力,掌握着军权、财权和人事...
宰相制度和行政权力的萌芽可追溯到家臣制度,汉朝后相权逐步缩小
明朝从废丞相到实行内阁制,使中国传统社会的中央官制发生了最重要的变革。明洪武元年(1368年)设左、右丞相,丞相之下设左丞、右丞、参知政事等职,为其属员。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以擅权挠政为名,杀中书省丞相胡惟庸,废丞相,使六部直隶于皇帝。废除宰相制后,相权被分于六部,国柄则集于皇帝一身。明成祖时...
明清监察制度比之前各朝代都严密,虽强化皇权但使行政效率低下
六科给事中的演变六科给事中是分别监察六部官员的总称。明朝废除传统丞相制度以后,原来属于尚书省的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为了加强对六部部务的监察,分别设立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每科设立都给事中、给事中等官职。都给事中正七品,给事中从七品。六科给事中是独立机构,直属于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