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科举时代的选官制度与文运兴替
科举制还未完全建立的时代,中央铨选制度对文运的影响无疑是最为强劲的,仅以尚书省为例略加说明。南朝的尚书省主要由尚书八座(即五尚书、二仆射、一令)及列曹尚书和郎官构成,他们既是朝廷礼法廷议的重要参与者,也是各项政策从提出到实施的有力推动者。集文人、学者于一身的尚书官往往在案奏过程中加入自身的政治...
浅谈宋朝时期,科举制度下的儒学文化,演进与政治精英发展。
科举制度对于中国封建社会选官制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第一,科举制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了大量官吏来源,扩大了封建统治阶级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中的力量;第二,科举制使官员来源扩大,科举考试也成为统治者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第三,科举制使封建统治者重视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科举考试成为科举取士的主要标准;第四,科举制强化...
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影响
其二,科举制度的有力促进。自隋唐始,科举制度作为中国特有的人才选拔机制得以建立并延续了1000多年,直至清末。科举制对于传统中国的影响力巨大。这一制度具有这样几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具有开放性,即向大多数阶层开放,而不是仅仅局限于特权阶层。二是具有一定的公平性,即对于应考者能够做到相对的一视同仁,而且考试程序...
陈维昭:论经学流变、政治文化对中国科举史的影响
在科举诸科目中,对科举制度的性质、结构和功能产生最主要影响的是经义科。20世纪90年代,美国汉学家艾尔曼开始研究清代科举与经学的关系,由此开启了一个重要的学术研究维度。21世纪以来,科举与经学的关系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出现了一批研究成果,唐、宋、元、明、清各代科举与经学的关系都有专门的论著进行讨论...
千年制度,一夜被废
▲张之洞是晚清科举改革中最重要的人物。图源:网络1898年7月4日,张之洞与湖南巡抚陈宝箴联名呈上《妥议科举新章折》,就废八股之后如何改进科举制度,提供了全面的方案。7月19日,光绪皇帝发布上谕,以张之洞的设计为蓝本,颁布废八股之后的新科举方案:第一场考试,考察中国历史与政治;第二场考试,考察西学和时务,包括...
科举最后一次考试结束120周年,来看看科举制是怎样完结的
1905年,在中国已经实行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www.e993.com)2024年11月23日。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在中国文化史上的意义也十分重大。描述科举制完结的过程和线索,不仅可以看到近代中国历史前进的脚步,对于古老的科举制本身的研究也可能是一个有意义的视角。
金滢坤:唐代上书、献策与选举制度的关系考察
该制的兴起,是唐代选举“以文取士”趋势的延伸,也是武则天、玄宗等开明帝王利用各式名目,选拔非常之才、从谏纳策、拾遗补漏、巩固政权的需要。特别是晚唐制举停废,明经系等常举诸科已经衰落,唯有进士科独大的情况下,科举考试的科目日渐单一,无法满足新政权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需求,“上书拜官”取人更是弥补了唐代...
风雅中华 | 科举文化为古代小说打开一扇窗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科举制度对小说创作的影响是不同的,甚至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唐代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第一个高峰期,出现了众多的名篇佳作,其中科举制度起到正面的重要推动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两点上:一是行卷制度对小说创作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二是进士阶层加入小说创作队伍,提升了小说的文学文化品质。早在宋代就已有人...
古代科举考试考什么?想当状元竟然要考那么多次,真是太不容易了
通过科举制,那些贫民学士可以不再受限于家族门第的局限,他们能够依靠自身水平参加科举考试,只要能够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不错成绩,他们的人生就能彻底翻身。很明显,科举制的出现打破了血缘和门第的限制,它允许所有男性平民参加,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的主要标准。从此,这项影响深远的选官制度在中国历史沿用,整整存在...
赏读|《近世基层治理及制度变迁》:官民之间 士绅作为一种制度安排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成为重要的社会流动机制,各阶层有一个明确的社会上升通道,作为其中一个重要阶层,士绅在这个社会流动机制中受到有效的约束与激励。士绅是官与民之间连接政府与基层的中介力量,在“官不下县”的模式下实现政府权力向各基层的渗透。士绅阶层本身又是普通百姓向官僚体系晋升的阶梯,配合科举制度、文官制度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