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绘记忆图景:犹太流亡历史与中国叙事”研讨会成功举办
犹太左翼作家关于中国叙事与想象的探讨,根植于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对东方现实的独特解读,构建了一种理想化的左翼叙事框架,用以描绘城市工人阶级的崛起与斗争,为理解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变迁提供独特视角。刘炜就陈雨田提出的关于如何定义“犹太”概念及犹太身份界定的问题,给出学术性回应,为整个评议环节画上圆满句号。第三...
章可:从“史学经世”看晚清西史东渐的知识史和思想史意义
19世纪末“史学经世”观念改造了“史学”的眼光,时人使用的“史学”一词并非指今日作为现代学科的历史学,而是指基于历史性知识的思考和学理建构的总和,“学从史出”的现象为包括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等诸种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同时,晚清输入的西方历史知识和人物故事也极易被特定思想观念操...
胡逢祥:唯物史观与中国社会史书写的兴起
从章节布局看,其中虽然仍保留着经济构造、政治制度和上层建筑三大块内容,但较原来明显增加了政治史特别是重大历史事件叙述的份额,如成汤革命、伊尹放太甲、管蔡以武庚叛、宣王中兴、合从和连横运动等都设为专节,并称“原先拟分为原始公社制、奴隶制、初期封建制、专制主义的封建制、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各篇;旋为迁就...
...| 结构过程·礼仪标识·逆推顺述:中国历史人类学研究的三个概念
如果说,人类学者的历史人类学主要是有针对性地强调历史意识(historicalconsciousness)和时间性(temporality),历史学者的历史人类学则试图用本土经验提升人类学的某些开放性概念和方法,在描述地方历史进程的基础上,重构更大空间的结构过程,“礼仪标识”或许可以成为这种尝试的统领式概念之一。“礼仪标识”之所以可以成为某种...
马克思的历史观与哲学变革
摘要历史观是马克思最具原创性贡献的领域之一,唯物史观就是马克思的哲学或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诞生以前,一切哲学在历史观上都受困于“观念的神话”与“遮蔽”。而“观念的神话”与“遮蔽”,源自人类实践的具体历史形式——分工,特别是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分工以及职业精神生产者的出现和扩大。唯物史观的创立,...
从中国出发,设想一种全球史的叙述方式
《史记》构成早期华夏族的统一叙事,可事实上没有那么简单:可能各种族群的来源是很复杂的,文化的流动、民族的交融又是很厉害的,并不是都出自黄帝,而“我以我血荐轩辕”只是文学的想象(www.e993.com)2024年11月24日。日本历史学的传统,和中国不太一样。2020年,我在东京大学待了八个月,跟日本学者经常聊天。日本历史学者有一个共识,就是认为...
张小军 | 史学的人类学化和人类学的历史化:兼论被史学“抢注”的...
历史的叙事(narrative)常常是当今政治话语的一部分,并因此涉及当今的关系。不同的见解——政治的、经济的或宗教的——它们恰好是叙事者生活世界中的,被转变成一种历史的语言和修辞,因而获得了新的力量。在某种意义上,你不可能辩论过去——已经发生的毕竟发生了,不可能被消抹。而一个包含了大量政治见解的历史不可能...
专访杨念群:研究“帝王之学”非常重要,因为帝王支配着古代历史的...
章学诚提出“六经皆史”,其基本意图就是把经的神圣化、概念化的意义,复原成一种历史演化过程。目前我们习惯在抽象意义上谈“国学”,讨论的内容往往与历史过程无关,与现实的关联性也有限,在当代社会科学的规训下,所有的中国思想史叙述都被概括成了一种形而上学的“道”,可是我们要知道,传统中国思想实际上是与生活...
读书| 以历史回应时代情绪,追寻东亚现代困境的源头
本书内容主要来自于教学。在教学中,我有意引导对普遍性知识的多重批判,包含以下几层:一是带有目的论的线性史观;二是寻求一种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认知伦理(即把“亚洲”或“东亚”本质化,借建立其内部的某种共性以同其他文明相区隔);三是国际关系思维中,把民族国家概念投射到历史中的趋向,导致对过去静态、单向度的...
桑兵| 从眼光向下回到历史现场:社会学人类学对近代中国史学的影响
晚清以来,中国的知识系统大体按照西学模式重新组装,而条理的形式各异,或是完全新增,如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等,或是保留形式而改变内容,如史学,或是基本替换,如经学。其中史学是为数不多的中西均有的学科分类。尽管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发达的史学,在进化论观念的笼罩下,国家的强弱与学术文化的优劣似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