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动员千万知青上山下乡,为何邓公复出后,要终结此政策?
随后在中央《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的相关文件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样的词语被跃然纸上,这也被认为是知青上山下乡的开始。六十年代初期,我国经历了严重的自然灾害,人民的生活陷入了困难,家家户户都面临着如何活下去的考验,而由于还未施行计划生育,长期“放养”式的生育政策也导致人口的极速增长,更为当时知识青年...
流行语:从“民主科学”到“恨爹不成刚”
1966、1967、1968三届初、高中毕业生,合称老三届,他们和后面的新三届都下过乡,当过知青。从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估计在1200万至1800万之间。10年“文革”产生了一大批带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流行词语。比如,“阶级斗争、忠字舞、早请示、晚汇报、走资派、文斗、武斗、牛棚、牛鬼蛇神、黑五类、红...
为何说上山下乡,是伟大的决策?现在终于体会到毛主席用心良苦!
在之后的十余年中,虽然农村和城市人口既有大规模流入也有大规模流出的现象,但“插队”、“上山下乡”、“知青”等词语无疑成为那个时代最响亮的符号。而“广阔天地炼红心,扎根农村干革命”、“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等口号,也成为那个时代的光辉印记。我相信家里很...
知青命运光环与悲剧并存
以史实全景式记录知青史的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刘小萌认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首先是一个经济问题,是由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的。既然上山下乡运动是计划经济体制酿成的一个苦果,那次“文化大革命”后知青返城又反转来推动了经济体制的改革。美国学者托马斯伯恩斯坦在其所著《上山下乡》中则认为,中国知...
京城江湖的那些事
这其中,有各个大院的子弟帮,有市井胡同的平民子弟帮(两帮中都包括因各种原因未上山下乡的学生和已经参加工作的青年工人及“病退”返京的“知青”)。“文革”后上映的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表现的就是大院子弟群伙的生活场景。目前在网络盛传的“小混蛋”的传奇故事,是当年胡同里平民子弟群伙和大院子弟群伙发生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