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期刊发表的“神仙级”论文:《现在不想写论文》!
第二个例子是关于科举制度的讨论。有论文高度赞扬科举制度,甚至建议将其移植到现代干部选拔制度中。崔教授指出,尽管科举制度在历史上有其积极作用,但其弊端也非常明显,如“八股之害,等于焚书”,对人才的摧残不容忽视。盲目移植这种制度,可能会带来更大的问题。对论文价值的反思崔教授进一步反思了论文的价值。他...
PNAS速递:唐代科举制度兴起促进社会流动性
科举制度塑造了中世纪官僚机构的社会流动性,就像大学教育塑造了当今富裕国家的流动性一样。此外,通过竞争性考试甚至可能会使后来的成功机会均等,因为父亲的地位并不是决定通过科举考试的人官职高低的一个因素。教育是我们理解代际流动性的核心。许多人认为这是20世纪的现象。但是,该研究可以从几个世纪前的数据中看...
沈登苗:研究方法如何创新,都不能疏离基本事实——对《科举万岁...
由此而不难理解:如果科举考试中的成功率,与当代人力资本之间存在着很强的正相关系,那么该文中的一个稳健性检验:以50年为间隔划分进士总数,做每个时期平均受教育年限对进士数量的回归线,则这条线应该是逐步上升的,至少是比较平稳的。遗憾的是,我们从《科举万岁》(原图二,见上)看到:明清进士密度对当代人力资本成果...
黄培|外公郑天挺与他的两位“北大翰林”学生
以求才为本,考试参照了中国科举制度中的“殿试”方式,文科研究所领导傅斯年和郑天挺担任主持参与全过程,文科研究所委员会负责评审考生论文,笔试依照各研究生呈缴之论文分别出题。口试最为严格,均分别举行,试完一人再试一人,两位主持者和两位导师依次提问,录取名单最后由文科研究所委员会确定。经过严格的考试,北大文科研...
江西历史地理文化专栏|宋代江西书院的地理分布及其原因
也有全国范围内书院的研究,如《北宋时东南沿海诸先生书院略述》。也有研究书院其他方面的,如《从早期江南三书院看书院教育、科举制度的互动关系》。总之,此论文集不但包罗了江西宋代书院的研究,还涵盖了书院研究的其他方面,如书院性质、书院活动等等,以及在全国范围内对于其他书院的研究。
清朝的科举制度:从发达到走入死胡同
附:科场不论文举子纷纷投身科举,答卷数量极多,考官无法一一品读以判断优劣,有时根据笔迹或形式决定取舍,导致评分结果未必公平无私(www.e993.com)2024年11月27日。这种情况在科举走向兴盛的宋代就已经出现了,据《东谷所见》记载,永嘉的解试极其狼狈,只是多场考试的累加,举子也以套用模板、编造长篇大论为能事,以致考场中最后堆积了三万三千余份答卷...
八股文在古代是不是先进考试制度?1905年12月6日科举制度结束
1905年12月6日:清政府设立学部,科举制度结束。八股文是古代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准确说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今天我们攻击八股文,其实八股文在古代有它的合理性。它也是逐步演化而来的结果,并不是某个皇帝拍脑袋想出来的东西。最初的科举考试,多采用各种议论文甚至诗歌。
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
“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暨第十五届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日前在武汉大学隆重召开。此次会议由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等主办,来自海内外的80余位学者在多学科视野下探讨了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本次会议论文,近三分之一探讨了科举史、科举评价以及科举制度与中国古代社会复杂多样的关系等问题。陈兴德借由“乌...
李世愉评《清代武科考试研究》|一部研究清代武举制度的力作
清代科举制度的一大特点是覆试制度的推行,不论文武科,会试取中的贡士均需在殿试前参加覆试,覆试不合格者要罚停殿试一科或两科。是为罚科,文武均同。由于覆试罚科的存在,造成确定的会试中额与殿试录取进士之额,往往是有一定差距的。但是这种差距,武科则明显大于文科。作者通过研究对比,对此现象有一段议论:“...
【分享】一些有趣的工具变量——从阿西莫格鲁的论文说起
文章主要是用科举名额来体现科举废除前各地通过科举实现社会流动的依赖性,而这个名额是以地域和对应人口来进行划分的。而且是非线性的不规则的划分。文章使用双差分法(DID),为了避免省略变量的影响,必须找一个在科举废除前后都不变化而且跟科举名额有关的变量来做工具变量。两位作者的一个巧思是使用该地域内的小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