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尔托夫:一只在风暴中旋转的陀螺
1920年到1921年期间,维尔托夫更是亲自登上了其中的一辆宣传列车,车厢中配备了拍摄、冲洗、剪辑和放映电影的设备,维尔托夫一边拍摄,一边剪辑,一边放映。《电影周报》1919年,《电影周报》曾因胶片短缺而停发,维尔托夫便利用积累的素材剪辑出了长片《革命周年纪念》(1918),这部影片为十月革命一周年而制作,由3000米...
机核的第一部电影!《流浪地球2》纪录片是如何炼成的
更多时候,镜头只是静静地矗立在那里,仿佛观察历史的一只眼睛,就像吉加·维尔托夫的时代名作《持摄影机的人》,当导演去捕捉瞬间的时候,便带有一种“纪念永恒”的严肃。而这种严肃来自于对历史、对科幻、对电影、对理想主义者的尊重。从电影《流浪地球2》开机,到最终杀青的近一年时间里,即视GSENSE一直跟随剧组东...
...犀牛》《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太阳和太阳穴》;电影入围;艺术展
维尔托夫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提出的「电影眼睛」理论给摄影机赋予了人眼记录万物的功能和使命。而拉康口中阐述的缺席与在场又再一次拉近银幕与观众间暧昧的观看过程。作为观看层面的凝视在理论意义上得到了机器与人眼的重合。但无论是电影眼睛派的理论构想还是银幕之镜的目光认同,电影满足了人们窥视世间的欲念。当人类的...
对话贾樟柯:《风流一代》是我新的开始
贾樟柯这种记录方式,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前苏联电影大师吉加·维尔托夫的《持摄影机的人》影响。吉加·维尔托夫提出的“电影眼”理论中提到,电影设备应该像人的眼睛一样去客观的记录生活实景,成为捕捉和构建现实边界的一个工具。吉加·维尔托夫《持摄影机的人》贾樟柯沉迷于这种影像记录,在拍摄长片之外,他用了不同...
这国产片到底有多牛,我等不及了
而这个灵感,也是来自于他非常喜欢的一位前苏联的导演,吉加·维尔托夫的一部电影《持摄影机的人》。这部纪录片也没有什么特定的故事情节,只是记录下了乌克兰敖德萨市里,人民的工作与生活,街道与交通等方方面面。在电影里有许多的短镜头,用“捕捉”来呈现导演维尔托夫想要表达的诗意,一种面对现实的,导演即兴的反...
「MONTAGE 以幻制幻」研讨会论文征集|美学|解构|语境|蒙太奇|现代...
蒙太奇出现在十月革命后的电影领域,爱森斯坦(SergeiEisenstein)、库里肖夫、普多夫金、维尔托夫(DzigaVertov)等等电影史上星光熠熠的名字确立了苏联蒙太奇学派(www.e993.com)2024年11月14日。影史上最早提及蒙太奇技术的还有以格里菲斯为代表的美国蒙太奇电影技术。格里菲斯和爱森斯坦的蒙太奇侧重点不同,蒙太奇对于他们来说本质上都是一种语言,一种技术...
下一个10W+爆款纪录片,会讲述什么样的中国故事?
1918年以前,原苏联著名电影理论家吉加·维尔托夫一直从事新闻纪录片电影摄影工作。在十月革命中,他意识到了对电影进行美学和社会内容革新的可能性,窥见了蒙太奇的无限可能性。出于对故事片的极端反感,他在1922年制作了一部用资料片编辑而成的编年史影片《内战史》。维尔托夫的这一实践奠定了他的“电影—眼睛”学说的...
服务于社会真相的电影导演:维尔托夫
诚然,在法文里,从“展现”(montrer)到“剪接”(monter),此乃一组有趣的文字游戏,但无疑也点出了一个真切的道理:维尔托夫对剪接所下的定义就是“对可见的世界进行组织”。鉴于一个电影导演能够组织可见的事物从而令其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可见之物,我们对于“组织”这个词语的理解,就不能只从它的字面意义着手,还...
革命影像:大师吉加·维尔托夫与他两部重见天日的世纪之作
吉加·维尔托夫(DzigaNertov)在这些电影中,包括维尔托夫拍摄于1918年的雄心勃勃的处女作:《革命纪念日》(AnniversaryoftheRevolution,1918)。这部为伟大的十月革命一周年所制作的119分钟的电影,被认为是第一部纪录长片的编辑电影(compilationfilm),它由3000米长的新闻短片剪辑而成,描述了从1917年资产阶级二月...
20世纪初,蒙太奇手法和电影真实性的探究
在维尔托夫那里,电影是纪实的手段,是为肉眼译解可见世界和不可见世界。在左翼文化的背景下,这一论断确认了摄影机作为一种新兴光学仪器在认识与表现现实方面所具有的超越性。维尔托夫这种致力于对世界进行深层影像认知的现实主义美学集中体现在其代表作《持摄影机的人》(1929)最为典型;尤其是结婚、离婚片段,通过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