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部被遗忘的阿尔巴尼亚老译制片,不知你还记得它们吗
《第八个是铜像》改编自阿尔巴尼亚文坛著名作家、诗人阿戈里的作品,是由维克多·琪卡执导的战争片。于1970年首映。故事讲述了英勇的游击队队长易卜拉辛,在一次激烈的战役中负伤,而在康复治疗期间仍不忘向各乡村村民宣扬革命理想,激发他们反抗独裁统治、追求自由的决心。他的言行成功地引导了许多村民投身于革命事业,最终...
那个年代看过的电影
罗马尼亚的《象树,十万火急》《最后一颗子弹》《神秘的黄玫瑰》《沸腾的生活》《复仇》《爆炸》《侦察英雄》《多瑙河之波》。阿尔巴尼亚的《脚印》《地下游击队》《宁死不屈》《第八个是铜像》《广阔的地平线》《海岸风雷》,《勇敢的人们》《战斗的早晨》朝鲜的《卖花姑娘》《金姬和银姬的命运》《鲜花盛开...
科索沃电影制作的双面经验 | 鹿特丹获奖影片《劳工之翼》导演专访
导演IlirHasanaj的创作扎根于科索沃和瑞士两地,《Medasht'medasht'medasht'》(《ToWant,ToNeed,ToLove》,2017)是他的首部纪录长片。除了电影创作,2018年他在科索沃首都普里什蒂纳共同创办了社区另类影院KinoARMATA。同时,他主导着NeoSchoolDocumentarySchool,为创作者提供一个通过纪录短片探索电影...
电影伴我奔小康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看样板戏电影上小学时,看得最多有《智取威虎山》等8部样板戏,有《南征北战》《地道战》《地雷战》等几部故事片,还有电影新闻简报,再还有越南、朝鲜、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等国的电影,如《鲜花盛开的村庄》《卖花姑娘》等。这些老电影反复看,情节都能背出来,样板戏里面的好多段子我都会唱了。
被遗忘的8部阿尔巴尼亚老电影,当年觉得莫名其妙,如今再看却不胜唏嘘
据《中国译制电影史》介绍,我国从50年代到70年代,共译制了28部阿尔巴尼亚电影。这其中至少有8部,在当时给大家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只是现在,还有多少人记得它们呢?一、《宁死不屈》这是最早引进我国的阿尔巴尼亚电影之一。它当初在中国上映时,给我们的视觉冲击,是巨大的。
阿尔巴尼亚电影《宁死不屈》为何轰动一时?
今天我们来看《宁死不屈》,会觉得这个电影恰恰印证了文革期间对阿尔巴尼亚电影的评价,那就是:莫名其妙(www.e993.com)2024年11月23日。不能不说《宁死不屈》的叙事存有某种问题,它在现在发生时的情节中,插入九段回忆,把故事的连贯性分割得支离破碎,最后电影只能看到断断续续的局部细节,却没有一个统贯的印象。
阿尔巴尼亚电影《创伤》引发“薇拉头”热,电影的深意更值得玩味
1968年,当年国内无一部新片,唯一引进的国外片,是阿尔巴尼亚的《广阔的地平线》。1969年,无新片公映。1970年,引进了四部译制片,均是阿尔巴尼亚电影,分别是《创伤》、《宁死不屈》、《海岸风雷》、《地下游击队》。1971年,五部译制片中阿尔巴尼亚电影一部,是《伏击战》。
阿尔巴尼亚宣布与伊朗断交 这不是电影……
“一名男子将文件扔到一个生锈的铁桶里,火光照亮了大使馆建筑的墙壁。”这是路透社描述的当地时间9月8日凌晨,在伊朗驻阿尔巴尼亚大使馆发生的情况。伊朗驻阿尔巴尼亚大使馆火光不小还别说,这段描述,镜头感十足。当它是电影剧本都说得过去。可这却是真实发生的事。此前一天,阿尔巴尼亚宣布与伊朗断绝外交关系。事...
总说阿尔巴尼亚电影《脚印》看不懂,这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神作?
看了多遍,应该有看不懂的因素在内。再看《“文革”记趣》(作者:钟利戡)一文,作者就直指:“阿尔尼亚有部《脚印》的影片,放映看完,多数人不知所云。”在《划痕的岁月:表述我们难忘的记忆》(高峰著)一书中引用了剧作家金作人的一封信,提到:“‘阿尔巴尼亚电影——莫名其妙’,这是观众在看完《脚印...
阿尔巴尼亚电影《广阔的地平线》中的接吻镜头,曾让观众耳热心跳
在王唯铭所著的《上海七情六欲1965-2005:一个狩猎者的城市记忆》中,也记载了同样的证词:“较早的时候,人们已经看见了‘欧洲的一盏明灯’的阿尔巴尼亚电影《广阔的地平线》中的那个接吻镜头,这个镜头让上海多少青春少年为此怦然心动……”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奇货可居的接吻镜头,竟然产生这么大的影响?笔者怀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