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美
中庸之美,在于用中而和的协调。《中庸》有一段著名论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段论述,把“中”与“和”紧密联系起来。“中”是天下最根本的方法,是达到“和”的前提和条件;“和”是天下最通行的道路,是“中”的终极的目标。所以,用中而和就是“中和...
“龙脉绵延”的北京中轴线,有审美意趣也有祥瑞之寓
《尚书·虞书·大禹谟》载“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着重讲求“精心一意”“秉执正道”,发展为儒家核心思想,即《中庸》所谓“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和”则被认为是“天下之大道也”,中和并致,则“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将这种思想落实到都城规划建设上,就是要实现以中为...
国兴家安与教子之方
古人说:“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年养德,中年养气,老年养道。”《中庸》也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篇》)。《孟子》讲:“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
华为管理的四字真经:人、事、中、变
中庸不仅不是平庸,反而代表一种极致、分毫不差的完美状态。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北宋理学家程颐给中庸下的定义是:“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孔子也曾说:“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意思是利刃是可以踩上去的,但真正的中庸太圆满、太完美,连他自己都做不到。灰度和中庸...
理论周刊|新论语: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
“执两用中”“守中致和”两句来自《中庸》。一句是孔子称赞大舜:“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另一句是:“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事实上,...
《论语信述》6.29雍也篇——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论语注疏》曰:此章言世乱,人不能行中庸之德也(www.e993.com)2024年11月27日。何晏曰: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德。世乱,先王之道废,民鲜能行此道久矣。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常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不变之理)。自世教衰,民不兴于行,少有此德久矣。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滋养中完善道德品格
如果是不符合道义的事情,就算能够大富大贵,也如浮云一般,不会被它影响。这不仅是一种君子的品行,更是一种崇高道德修养的体现。“义”自古以来成为影响中华民族道德品质的重要内涵。在《中庸》中释义:“义者,宜也。”所谓宜就是适宜,合适,合乎正道。不义,就是不合适,有违正道。在面对世间的种种选择时,儒家思想...
杂感随笔丨崇尚中庸非平庸
一些人把“中庸”理解为“平庸”,这是对儒家思想的不够了解,是望文生义,是不准确的。对“中庸”的内涵,《中庸》中有很好的诠释:“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孔子说:“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意思是说,中庸思想是最高的德行,大家缺乏这种德行很久了。朱熹进一步...
“允执厥中”的理论内涵与司法实践
理解“允执厥中”的关键是准确把握“中”。“中”与其他汉字组成常用合成词,如中道、中和、中正、中庸等。《中庸章句》:“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因此,“允执厥中”就是诚实守信地坚持天下之正道,保持“中...
邓小虎:荀子思想中的“诚”:回顾和梳理
惟仁之为守,惟义之为行。诚心守仁则形,形则神,神则能化矣。诚心行义则理,理则明,明则能变矣。变化代兴,谓之天德。天不言而人推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厚焉,四时不言而百姓期焉。夫此有常,以至其诚者也。君子至德,嘿然而喻,未施而亲,不怒而威:夫此顺命,以慎其独者也。善之为道者,不诚则不独,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