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燕强:道德与仁义之辩——《庄子》中的孔老关系再考察
申言之,“君子”人格在道德上指向“内圣”,在事功上指向“外王”;“真人”则与仁义的道德观念、是非的真假之辨、礼制的社会规范等保持一定距离,因而是超乎世俗的目的和意向,不以生死为念,而与自然为一,其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生命境界均合乎自然之道。这种终极意义上的道之“真”,其实蕴含某种本体论的内涵,“真...
重新发现孔子
说孔子是圣人,不仅因为其集智、仁、勇“三达德”于一身,实现了“即凡而圣”“参赞天地”的“内圣”境界,还因为其立德、立言,还立了功,他在精神和文化的世界中实现了真正的“外王”。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孔子是中华道统的奠基者,建构了仁礼并重的价值体系、内圣外王的治理之道、中和兼美的道德文明。有人说孔...
新书资讯|任新民《孔子之道:论熊十力“内圣外王”哲学体系》
本书分为“内圣外王”体系之发展历程、体道尊德的内圣学、从内圣学到外王学、制万世法的外王学以及“内圣外王”思想之践行五部分,深入系统地解释了为何熊十力的哲学体系可概括为“内圣外王”,给予了人们理解熊十力哲学思想的新视角。目录向上滑动概览目录晚年熊十力的革命儒学曾亦/1导论/1一、题解/1二...
儒学研究 | 张培高:“内圣外王”何以成为儒学之专指
牟巘《陵阳集》卷二十更直接地说:“内圣外王之学号曰儒宗。”这些思想直接影响了元、明、清三朝的儒者,如元苏天爵在《元臣事略》中曰:“自孔子孟子没,豪杰各以其资奋,而内圣外王之学千百余年无能道之者……宋儒始有以远接其端绪。”明刘宗周《论语学案》认为,《论语》最后一篇《尧曰》“推本君子之学内圣外...
张呈忠评《荆公新学研究》|内圣外王的思想体系及其历史命运
也就是说,王安石对于人性的探索服务于制度变革的整体目标。就连王安石的圣人观(即理想人格)都颇具改革家的本色:仅有个体道德的完善不足以成为圣人,圣人必须因时救弊,“他心目中的孔子,之所以贤于尧舜,乃因时势之变而集历代法度之大成”(327页)。顺此思路,称荆公新学为“外王内圣之学”是否会更为准确?
问道诸子|颜子留给后世人“精神安顿之所”
孔子常讲‘仁者爱人’,但爱人和自爱的差异很大(www.e993.com)2024年11月19日。什么是自爱?就是使自己拥有道德和智慧,以道德和智慧提升自己,成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有能力爱他人的人,一个能帮助别人、改造社会的人。”王钧林说,《中庸》强调“成己仁也”,这与颜子提出的一个人首先要提升自己的思想完全相同,儒家一直主张的内圣外王,先...
孔子和老子对话的时代意义
《庄子·天下》篇曾提到“内圣外王”,“内圣外王”之道后来发展为中国士阶层的共同理想。“内圣”主要指教养与修养,而“外王”则是对社会与民众的关怀、担当社会责任。在儒家那里,这一点是非常鲜明的。儒家极为重视“士”阶层在道德教化中的作用与意义。而在庄子那里,内圣外王的内涵又有所不同。“内圣”指向...
第十四届深圳孔子文化节第十五届祭孔大典在深举行
新加坡相圣学院创院院长、南洋理工大学孔子学院创院院长许福吉博士发表主旨演讲《再全球化以人为本新儒商精神》,以郭鹤年儒商治理传家宝为例倡导以人为本,扩大利益汇合点;互相尊重,完善治理:泰国儒商谢国民的经营哲学;遵守承诺,内圣外王;公平正义,人心人路;大我与担当的精神。许博士认为坚持道德与传承持续的力量,古之...
孟学研究 | 马卓文:道统意识下孟子“德位”观之再阐释
相比于为后世君子树立某种内圣外王的承诺,孟子的问题意识似乎更聚焦于为儒家圣人作某种辩护。他关于德位关系的讨论,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澄清世人对尧舜、禹、汤武、孔子的误解而展开的。在孟子采用的“天与之,人与之”的释论模式中,天的神圣性、权威性以及民心的伦理意涵,证实了圣人之德的卓越。进一步而言,孟子证明了...
君子道长,小人道消
江林昌:《易传》里的君子人格强调“内修”与“外推”,内修是“仁”,外修是“礼”,所谓“内圣外王”。概括起来,就是《礼记·大学》所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个体与集体的高度统一观念,至今仍然有积极的社会实践意义。这一点在《周易》传文的君子思想里有许多具体反映,值得我们作全面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