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贬官后无眠,苏轼和辛弃疾各作一首《西江月》,谁意境更高?
“出世”与“入世”是两种不同的心境。苏轼的词作多半表现出一种“出世”的心态,而辛弃疾则是“入世”的。普通人往往认为,“出世”超脱,把功名利禄,王图霸业都看淡了才是正理。事实上,心系家国、踌躇满志,我看也不错。“出世”和“入世”就是人生中的两条道路,分别指向不一样的方向。但是走到末端,它们又会...
深度好文:通过一生经历,看苏轼儒释道思想的转变
这是佛老思想与“入世”的斗争,正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苏轼渴望入世,但朝野上下他都无法一展宏图。诗人此时是苦闷的,他“夜饮东坡醒复醉”,百般思索也无法如同从前一般借助佛老排解优思,因为此时“出世”与“入世”成为苏轼心中一个巨大的矛盾,他犹豫不决,向前已无路可走,而自小树立的当时之志又教他不可...
《苏堤春晓》:“杭人”苏轼的非线性人生
该剧以北宋文豪苏东坡生平为题材,以他在杭州任职期间带领百姓治理西湖、营造苏堤等事迹为主线,塑造了一个以民生为重、以出世心态做入世之事的儒家知识分子形象。????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中国话剧发展史上,历史剧创作占据着独特而重要的位置。《屈原》《虎符》《关汉卿》是话剧史上的经典之作;新时期以来...
苏轼人生哲学家:12首绝句,句句含情,字字生香,篇篇富含哲理
此时的苏轼,内心正处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挣扎中。一方面,他向往陶渊明式的隐逸生活,另一方面,又难以割舍对国家与民生的牵挂。这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他身处两难心境,却又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了心灵寄托,寓深情于平淡,显豁达于困厄,生动展现出苏轼身处逆境仍能笑对人生的高尚人格与...
...演出+演播”,话剧《苏堤春晓》|勾勒北宋画卷 演绎苏轼一生
亦庄亦谐演绎不一样的苏东坡虽为历史题材,但《苏堤春晓》巧妙地提取了苏东坡的“职场线”,围绕出世、入世两个抉择,展开了苏东坡与家人、同事、老师、老板、百姓和杭州之间的关系,风趣诙谐又充满思辨,其中不乏与时下年轻人息息相关的话题,极具当代价值。“我初心如是,老亦如此!”中国国家话剧院国家一级演员...
人生如寄,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 | 东坡先生住在哪
不必在意出世还是入世(www.e993.com)2024年12月19日。不必在意这样一个皮囊要寄居在哪个屋庐里。如此看来,人自身的存在岂不太过虚无,太没有价值?如果你这样理解东坡,你就错了。人生如寄,所以不能执着身欲。人生如寄,所以人在面对世间种种事物和关系时,不应该是功利的,而应该是超旷的、审美的。有此态度,便处处有可乐。
在朝与在野:米芾书法风格的转变
将此帖称为米芾有“山林”之气的作品可能还为时过早,但如果说书法的一面是入世使得书法有尘俗气,另一面是出世归隐得书法之妙的话,我们不妨将此帖看作是已具备其中的一面。米芾在1092年得官雍丘县令后,才开始认识另外一面。在雍丘当县令在传统中国,衡量个人和家庭成功的唯一标准是一个人的仕途,即便是表达...
也无风雨也无晴——宋朝士人的中年危机
宋朝社会的矛盾性和双重性,让知识分子天然地更常去思考社会、历史、天人等本质性问题,是理论发展的良好土壤,但这种矛盾性和双重性在士人身上,则体现为出世和入世的拉扯,这种拉扯又形成了宋人特有的文化张力。宋人既无法像唐人那样全意入世,张扬肆意,又不能如晋人那样归隐山间,任性轻狂,只能在无法回避的士人责任下寻求...
读东坡诗词,看东坡音乐诗剧《人生的盛宴》
苏轼此词正如小序中所言是中秋望月,欢饮达旦后的狂想之曲,亦属“伫兴之作”。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他终于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何似在人间”是毫无疑问的肯定,雄健的笔力显示了情感的强烈。
杭产话剧《苏堤春晓》北京首演 千年宋韵的耀眼“今辉”扑面而来
一袭宽袍、头戴翅帽的苏东坡潇洒上台,他的传奇一生在无限春光中娓娓道来……《苏堤春晓》采用非线性叙事结构,围绕苏东坡出世、入世两个抉择,浓墨重彩地展现其两次在杭州为官的经历,展开他与家人、同事、老师、百姓和杭州之间的对话,风趣诙谐又充满思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