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三清山神秘老道长抬杠,逼他给我讲解《道德经》的名句
我说:这样,你把手上的道德经给猴子随手打开,他指着哪一章哪一句,你就说给我听。老道长听我这么说,有点意思,叫道:一斤,你过来。那一斤猴乖乖过来,道长递过去道德经书本,一斤用手一翻,指甲随意一指,正好指在《道德经》第二章,指甲正好指着那一句: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道长一看,哈哈大笑说...
老子《道德经》解读:生死之相。
一阵秋风吹来,树叶发出的声音都不一样,一听到“沙沙沙”的声音,就知道它离飘零不远了。老子在《道德经》里描述“生”为“柔弱”之相,其生也柔弱;“死”为“坚强”之相,其死也坚强。所以老子总结了:柔弱是一个人的生生之相,坚强则是一个人的死相。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
《道德经》·第七十五章 民之轻死
,“轻死”指的是不畏死亡,也就是根本不把死亡当回事。从消极的意义上说,轻视生死就是一种铤而走险的行为,这种行为对于整个社会和整个世界,都是悲剧性的、破坏性的。从积极的意义上说,轻视死亡就是一种与邪恶势力斗争的行为。“求生”指的是维持生命的活动。“求生之厚”有两层意思:一是把满足生活的需要或...
生命的哲思:从《道德经》看当今社会的生与死
记得《道德经》中是这么写的: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老子说:人出世为为生,入地为死,从出生的那天起,便开始走向死亡,在这个过程中,可长寿者,十之有三,属短命者,十之有三;本可长寿而因自己行为不当跳入死地的十之有三。这是什么...
老子揭开生死之谜!告诉世人如何做到无死地焉!
老子揭开生死之谜!告诉世人如何做到无死地焉!接着讲《道德经》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盖闻善执生者,陵行不避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
原创对台湾的统一战争,如果要打,就应该这样打!
《孙子兵法》讲:“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www.e993.com)2024年11月28日。”战争,是国家的大事,是关系到多少人生死和国家存亡的大问题,不能不慎重对待。符合天道的做法是不以天生人杀,代替天生天杀。有道圣王不主动发起战争,真要启动战争,也是不得已而为之。这才符合《道德经》第三十二章讲的:“兵者,不祥之器,物...
原来道家和道教根本就不是一回事,二者之间有什么不同之处?
这种新的尝试的得失很难说清楚,不过道教的学说从此也有了发展,一些思想源于《道德经》却又脱离了《道德经》,这是一种方向上的突破。可以说,修身是《道德经》本身的一种延伸,而修仙、修道、长生则和《道德经》没有多少关系,老子本身就是个崇尚自然的人,长生、法术等这些违背自然之道的东西,并不是老子的思想。
能说会写者的人生总结
“观复与复观”部分,是作者做观复博物馆的故事。“观复”取自老子《道德经》的“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世间万物的成长变化,都是他反复观察的对象。在这一章节中,马未都以文物为出发点,以宏观的角度看待文明的发展,从中华民族的历史中找到时代的坐标。
退休之后,废掉一个人的“三大忌讳”
“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人的一生,谁不是在忍受生活的疲劳,为一件件琐事担忧。退休之后,废掉一个人的“三大忌讳”退休生活要怎么过?有人活成了一道光,有人活成一身锈,有人活成了祥林嫂,还有人苟延残喘。同样的日子,为什么区别那么大,感慨之后,还要去寻找真相,学会止损。《道德经...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第一讲,天长地久
这段话出自老子的《道德经》,这是一段很有哲理的话同样也告诉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我对这段话也是甚是喜欢。大概意思是:天地长久的存在于这个世上已不知多久了。天地之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天地本身并不想着要长久存在,而是一直在奉献自己滋养万物,所以天地能够长久存在。圣人们遇事能够身先士卒,不在乎自己的生死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