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题西林壁》借景说理,流传下来两句千古警句
这首《题西林壁》不单单是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刻的哲理启人心智。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文化程度不同,生活阅历不同,所处地位不同,看事物角...
毛泽东评点苏轼,有许多独创的宋代大文豪,文心相惜,文脉相承
其中,词作至少16首,包括《念奴娇·赤壁怀古》《洞仙歌·冰肌玉骨》《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江城子·别徐州》《行香子·丹阳寄述古》等;诗歌至少5首,包括《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晓景二首》《饮湖上初晴后雨》《赠刘景文》等。1949年5月5日,毛泽东邀请柳亚子到双清别墅共进午餐。他们谈到南朝诗人谢灵运的《...
苏轼看破人生的一首诗,竟是这首28字的绝笔诗,读来满满的智慧与哲思
在苏轼的庐山诗歌中,知名度最高的、流传最久远的,当属《题西林壁》,尤其是结尾两句,是苏轼通过观察、认识庐山的景色和全貌之后,畅谈他对庐山之行的感悟和体会。而且从诗意来说,这两句与前两句一脉相承,使全诗整体意境浑然天成,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诗人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
苏轼15首宋诗:洞悉一生为人处世的哲学,选出你最喜欢的一首
他从多个角度细致入微地观察庐山:正面望去,山岭连绵不断,宛如巨龙蜿蜒;侧面观之,则见山峰峭拔独立,直插云霄;远眺庐山,其雄浑壮丽一览无遗;近赏庐山,又可见其细腻秀美之处;站在高处俯瞰,庐山如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身处低谷仰望,庐山则显现出巍峨挺拔的姿态。由此,苏轼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人们之所以无法全面认识...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100首,附诗词解释与赏析(三)建议收藏
此诗是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游庐山时在西林寺的题壁诗,是一首咏赞庐山景色的短诗。前两句写景:庐山峰峦重叠、千姿百态,从不同的角度看,会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后两句写诗人由自然景色所引出的感悟:只因自己置身于庐山之中,视野受到限制,所以无法看清庐山的整体面貌。
跟着苏轼学表达-中国教育新闻网
《题西林壁》是四上第9课的一首古诗,单元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这首诗就是指向单元语文要素的一个典型范例(www.e993.com)2024年11月11日。诗的前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生动诠释了同一座庐山,因为诗人观察角度的不同,便看到了不一样的风貌。苏轼看到的庐山是多维度的,横着看是一道...
【文史英华】三苏文艺创作解读(一)‖翟晓楠
大多数人在小学就读过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拳拳赤子心,殷殷桑梓情。50句经典诗句,芬芳甘醇。读之终生不忘
——宋·苏轼《题西林壁》之所以无法认清庐山的全貌,恰恰是因为身处其中,暗示了观察事物应超脱局部,站在全局视角的道理,富含哲理,耐人寻味。21、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唐·杜甫《秋兴》江面波涛翻滚,直欲与天空连为一体;塞上的风云笼罩大地,似乎要与地面交融成一片浓厚的阴霾,生动描绘出...
宋朝一诗人赞美月亮,全诗无一“月”字,却句句有月意
图片来源于网络:苏轼的《题西林壁》第三种就是借助景物表达诗人对国家存亡的关怀。古代文人普遍接受过爱国教育,许多文人心中对天下和社稷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爱国也自然成为了诗歌的一大题材。文人一向委婉含蓄,因此他们往往选择通过景物抒发自己的家国情怀。例如,杜甫在诗中通过描写国破、草木深、花溅泪、鸟惊心等景象...
人民慕课吴晨光工作室:全媒体编辑怎么找选题角度?
很明显苏轼这首诗《题西林壁》,就是一个说理诗,即观察事物的角度问题。放在当下的情境,就是写作的角度问题。所以你无法比较李白这首诗和苏轼这首诗水平的高低,因为找的是不一样的角度,切入点是不一样的,也即记叙文和议论文没法比。但二者确实都是名传千古的佳作。特别是苏轼,能够在李白之下写诗真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