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燕强:道德与仁义之辩——《庄子》中的孔老关系再考察
一方面,庄子对于言说困境有着至深的体验,他深刻认识到语言的局限性与不确定性,明白“语言对道理的敞开与语言对道理的遮蔽是同时性的”(陈赟,第62页),语言具有载道、明道的中介性质,但如固执于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表象,就可能遮蔽道体的真实内容,妨碍世人由通向形上之道而进入生命存在的最高境界。因此,语言能否真实地...
新书丨《道通为一:宋徽宗<老子>注与道家哲学》|儒家|庄子|王安石|...
在基本的思想内容中,“道通为一”是理解宋徽宗所释宇宙论的关键,其具体内涵在于道通有无为一。宋徽宗继承了王安石“有无之体用皆出于道”的观点。他认为:“道复于至幽则小,而与物辨;显于至变则大,而与物交。”“与物辨”显明的是本体与现象之别,“常”与“非常”之差异,是“常无”之体现;“与物交”...
明星员工的社交困境:隐介藏形还是脱颖而出?
一者,内圣外王者处于组织原型的核心,加之真诚透明有人缘,这更可能让他们成为组织事实上的“领导”,法定领导则沦落为“提线木偶”,从而引发内部权力争斗。二者,内圣外王者的影响力加剧组织单边依赖。同时随着被尊重不断累积,他们的“气质信用”即犯错误而被接受的自由度也水涨船高,缺乏制衡的结构一旦因内圣外王者自...
方太的“内圣外王”之道:文化即业务
呈现是对服务对象而言的,是通过多种途径让服务对象能深度感知并了解我们的发心以及为此付出的努力和成果,通常包括产品、服务、宣传、内容、门店、终端、人员、理想城、圣贤堂、展示馆,等等。在茅忠群看来,这是一连串因果逻辑不可缺少的一环,“发心和方式是因,那么呈现就是缘。有了好的发心和方式,还需要有好的呈现...
儒学研究 | 张培高:“内圣外王”何以成为儒学之专指
“内圣外王”之含义在儒学内部的演变入宋以后,儒者们虽然大都赞同以“内圣外王”来概括儒学,但对“内圣外王”的理解在不同时期又有所侧重。大体而言,宋至晚明前强调“内圣”者多。例如《二程遗书》卷十五说:“治道亦有从本而言,亦有从事而言。从本而言,惟从格君心之非,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若...
《论语??里仁第四》8朝闻道夕死可矣,行道比寻道更重要
什么叫文章?即内圣外王之道,大块文章(www.e993.com)2024年11月19日。你们写的文章,比丝还乱,谈何容易!“不易乎世”(《易经·乾卦》),不要被世俗改变。作秀,丑态毕露,哀莫大于不知耻!尽性的人,就知耻。人活着,就是要尽性,本良知、天性做事,就是一天,也就够了。有一天能本着天性做事,就是晚上死,也就够了。证明人一天难以本着良知做...
君子道长,小人道消
江林昌:《易传》里的君子人格强调“内修”与“外推”,内修是“仁”,外修是“礼”,所谓“内圣外王”。概括起来,就是《礼记·大学》所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个体与集体的高度统一观念,至今仍然有积极的社会实践意义。这一点在《周易》传文的君子思想里有许多具体反映,值得我们作全面总结。
【文化中国行】淮河流域的道家哲学
老子“推天道以明人事”,由宇宙论推出政治、人生等思想的思维模式,老子由人生而政治的“内圣外王”之道,都被儒家、墨家、法家、兵家等学派的创始人建构哲学体系时所袭用;老子建构哲学时所使用的哲学范畴,比如道与德、无与有、阴与阳、物与器、礼与法、仁与义、忠与信、圣人与君子等,同样也被儒家、墨家、...
原道·征圣·宗经——康有为、章太炎和熊十力预期文艺复兴的路径
因此,康、章、熊的圣人观不只是树立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典范而已,还包括他们对中国哲学与文化之特质及其源流的认识,以及他们对中国文化如何向现代转型,如何参与世界性的百家争鸣,即“中国文化向何处去”之时代问题的省思。再次,关于宗经。在古典经学时代,正统儒家视经书、常道和圣人为“三位一体”,奉持“经为常...
40岁才明白,原来大成者一生都在修这4个字
释义是“义利并举,内圣外王”。做企业“义”是使命,“利”是机制;做人,“义”是责任,“利”是生活。内心要有使命感,责任感,同时,也要有机制,让义举能够持久下去。内圣外王最早出自于先秦·庄周《庄子·天下》:“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后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