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特勒、德国媒介理论与中国媒介研究——杰弗里·温斯洛普-扬教授...
访谈中介绍了基特勒媒介理论的学术脉络与思想内涵,主要观点有:基特勒早年文学研究为其媒介研究奠定了分析基础;任何媒介都具有物质性,但不等同于物质材料,媒介决定我们的现状,可以从媒介角度考察中国现代性进程;媒介考古学发掘历史盲点,当下媒介考古学呈现为政治性、技术先验与反人类时间这三种趋向;“文化技术”理论强调阅读...
基特勒电影中神化权威的统治
基特勒的话语网络延续了福柯的观点,福柯的话语机制以及拉康的精神分析都给基特勒带来不小的影响,他从话语分析转向媒介研究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要为这些理论找到历史落脚点,提供新的物质基础。随着“话语网络1900”的到来,传统的传播形式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新型的存储和模拟技术挑战了用手书写和用印刷复制的统治地位。
...中传出版领读者”计划」第5场:吴璟薇读《基特勒论媒介》
《基特勒论媒介》本书介绍了基特勒关于媒介理论的基本思想。这本书分析了基特勒早期以德国20世纪动荡的历史时期为背景的作品,这些作品灵感来自于法国后结构主义中与媒介相关的理论,以及关于文化技术和古希腊符号系统的著作。这本书在理论方面清晰的讲解将会受到媒介、传播和文化研究领域的学生的喜爱。传播与中国译丛——...
媒介的演替与人的“主体性”递归:基特勒的媒介本体论思想及审思
但基特勒也充分肯定了亚里士多德的贡献,因其在精神物理学的基础上构建了朴素的“媒介”概念,基于其感观知觉理论,在缺席与在场、远离与接近、存在与灵魂之间,将古希腊介词“居间”(metaxú)转换为媒介(tòmetaxú)一词,并取代了原子论者的“虚空”(Kittler,2009)。在媒介学家基特勒和德布雷(RégisDebray)那里,古希腊...
破域:数字时代的媒介论
摘要:人类凭借媒介技术不断实现肉身主体的外化,是文明演进的持续性过程。当前急速崛起的软件代码技术打通了人与机器,创造了人—机合一的新型主体,以及人—机互嵌的社会系统,从而引发人类文明的更新。旨在超越中介化理论的破域一元媒介论认为,媒介即破域,媒介经由打通有机物人类肉身与无机物机器的两元区隔,将人与环境...
课程讲座 | 基特勒媒介思想与德国媒介研究
讲座结合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德国社会背景,分析为何此时麦克卢汉的思想能够进入德国学界,基特勒又是如何融合麦克卢汉、德国古典主义哲学和法国后现代主义思想来发展媒介理论,并重点介绍“媒介决定了我们的境况”、“传播的物质性”和“媒介网络”等基特勒的核心媒介思想(www.e993.com)2024年11月24日。嘉宾介绍吴璟薇,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德国...
...中传出版领读者”计划」第2讲:张慧瑜读《齐泽克论媒介》
本季以“媒介道说”译丛为阅读对象,展示不同脉络中的“媒介”:《海德格尔论媒介》《齐泽克论媒介》《卡斯特论媒介》《本雅明论媒介》《基特勒论媒介》《维利里奥论媒介》。图书分享《齐泽克论媒介》《齐泽克论媒介》是一部系统介绍齐泽克提出的主要理论概念、理论主题及其对特定的媒体研究的影响的专著。这本书描述...
德国当代媒介学派中的“本雅明支流”: 诺伯特·博尔兹“感知”论...
博尔兹所涉及的研究范畴、碎片与断言式的写作方式较难让人总结出一个关于他研究的系统性体系,这种情况符合所谓“媒介游击队”(MediaPartsan)的特征(Z??hringer,2006)——这也和当年的本雅明的学术风格非常相似,但无论在何种研究范畴中,他强调“感知”的内核是不变的。总而言之,如果不对博尔兹与法兰克福学派、基特勒...
“裸露”的朋友圈:媒介域视角下中国青年的传播隐私管理
“媒介的物质性主要体现在它的技术体系中,而技术体系的中介作用则主要体现在它的具身实践中。”[1]基于现代网络通信技术,微信朋友圈(以下简称“朋友圈”)的物质性通过用户与朋友圈的具身交互与关系建构得以彰显。此时,物质身体成为德国媒介学家基特勒眼中的“技术媒介”[2]。作为具身传播的前提,用户的身体具有媒介...
智能传播的认识论挑战
“存在就是成为变量的值。”从此以后,对本体的理解就不再是假设与事物本质相关的内在关系,而是考察其开拓外部关系的可能性,即被信息系统定义出来的“可供选择的可能世界”。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理解以计算机和远程通信技术的无线融合,形成当今媒介的集合,为我们带来的新概念和新关系成为本体论的新认知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