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壮:获得85%人支持的eLife,最终被“剔除”SCI
eLife的一位发言人对“撤稿观察”表示,该杂志已在11月12日得知了科睿唯安的决定,但尚未回复该公司的信函。近年来,eLife最大的争议在于所谓的“不拒稿”政策,但实际上这一政策很多人理解错误。这里的“不拒稿”是指通过编辑评审的文章,外审后不拒稿,其实是编辑团队充当了评审专家的角色。在历史发展的...
这篇123页的文章,全世界能完全看懂的“不到10人”
猜想证明中有很多新概念、新方法,这家期刊的匿名审稿人不断提出疑问,他们就不断回复解释。两年间,回复多达十几次,回复内容累积近200页,比原文还长。就在他们以为都解释清楚了,却收到了拒稿信,审稿人含糊地表示,仍对部分解释不满意。但同时,学术网站上却出现了另一篇立意相近、结构类似的论文。作者是一名欧洲...
SCI审稿一般需要几个审稿人?小修还需要送外审吗?
这个问题还真没有一个很确切的说法。通常来说最少是2个。很多期刊也会有3个。有一些甚至会有4个。最多的,我知道的,我见过一篇文章9个审稿人。到底最多可以搞多少审稿人,可能真的看编辑心情。编辑对稿件越不放心,可能就会考虑越多的审稿人意见。或者稿件创新性过高,编辑不好把握,也可能邀请较多的审稿人。但...
为什么有的审稿人一审审稿并给出了明确意见后,二审拒绝审稿?
然后第二轮拒绝审稿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有可能在修改之后还是基本上没有改善他对于这篇文章的整体观感,因此审稿意见有可能还是跟第一轮一样。或许看到这篇文章已经觉得很烦了,就不想再继续审了。当然还有一种情况是,由于审稿人本人突然在一段时间内特别忙,然后在某一段时间之内还被编辑催要第二轮的审稿意见,而他...
学术不端又见新招:几位研究者“合作”,互相担任对方论文审稿人
双方不仅作为共同作者,还时常变换身份,相互担任对方论文的审稿人:当V博士为作者时,S博士则扮演编辑或审稿人角色;反之亦然。统计显示,2021至2023年间,至少有6篇论文以此模式发表。自我审稿的惊人之举更为惊人的是,2022年5月,《化学领域》期刊(隶属《前沿》系列)上的一篇文章,S博士竟亲自审阅了自己的论文...
论文发表,你遭遇过审稿人的“强制引用”吗?
其实,审稿人的“强制引用”不一定是坏事,也可能是论文录用的前奏信号(www.e993.com)2024年11月19日。今天,来聊聊——强制引用。↓↓↓同行评议专家要求投稿人引用看似没有必要的文献。这种现象称为强制引用。值得注意的是:强制引用并不稀有。曾经一项来自《自然》读者的调查研究表明,一共4300多名填写者,其中66%的读者回答感受到了同行评审者...
该如何回复审稿人意见?听听期刊主编的建议
我们在收到审稿人的审核意见后,如何更好地回复审稿人的意见,是很多作者面临的难题。不要慌,小咖基于两篇文献[1,2]为大家总结一些回复审稿人意见的小技巧,希望能给你一些帮助~第一篇来自期刊《VascularSpecialistInternational》主编Seung-KeeMin发表的一篇文章[1],原文题目为“CriticalTipsonHowtoRespond...
CVPR 2024审稿结果出炉!总数近2万篇,网友吐槽审稿人又是本科生
CVPR2024审稿结果出来了。收到review的小伙伴们,可以正式开启rebuttal,提交截止日期到1月30日。许多网友看到自己的分数,无力挽回,直接转战顶会。「坏消息是CVPR审稿人打了低分,好消息是又向ICML提交了一篇论文」。CVPR、ICCV、ECCV被誉为计算机视觉和模式识别领域最顶级的学术会议。与另两个顶会不同,CVPR每...
青年人打破头想进高校,但大学教师也不是想象中那么光鲜
编辑甚至在审稿人建议“枪毙稿件”之后,还是给作者修改机会。于是,得到这样“VIP待遇”的同行也会在以后的各类评审(包括“帽子人才”评审)中“投桃报李”。但是,大多数教师都没有这样的筹码,于是只能暗自惆怅。在学术界生存,最好还要有科研团队的支持。或者说,年轻人需要有“大树”罩着。比如,院系有相关方向的...
他为量子科研“化缘”18年,“板凳”焐热后把机会留给年轻人
这是他们发表在PRL的第二篇高水平文章。“量子概率克隆”的一位审稿人惊讶于郭光灿研究组的犀利,感慨道:“我们怎么就没想到?”此时,郭光灿在领域内已经小有名气。在美国马里兰大学巴尔的摩郡分校担任物理系终身教授的中国学者史砚华,在一次量子信息的学术会议上几次被国际同行追着问:你认不认得G.C.G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