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儒学德性论的新时代发展与创新
“克己复礼为仁。”他认为德性离不开内在的仁作为映射,也离不开外在的礼作为交流交往的依据;西汉董仲舒以天为仁的高度探讨了德性的来源,宋明理学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的道德实践在更深层次上是人之德性完善的必要环节,将人之德性自觉与宇宙的道德精神相联系,提升了作为实践主体的人的主体能动性。
如何在“礼乐”文化下修炼德性和美商
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国家不同的地方在于,没有宗教的绝对精神信仰,而是以对至高德行、成圣之道的永恒追求来实现人生价值。礼是有温情的,是与道德、教养相联系的,负责规范人的行为;乐随礼奏,在或流转或高昂的起伏声中调和人的性情。“礼”是伦理道德教育,“乐”是审美艺术教育。“礼乐”的目的在于教化,诱导人向善...
今日悦读|德行之思
总体说来,德行不是天生的个人秉赋,而是后天日积月累的生活实践中逐渐养成的。尽管不同族群、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行为方式会有所差异,但社会对人的道德与品行的要求却是共同的,它在每个公民身上的表现与所处地位和职业无关,绝不会因为个人的出身、学历、族群、阶层和社会地位的高低而相应提高或降低。中国古人评...
孟学研究 | 郑治文:孟子性善论与儒家道德主体精神的证立
首先,从德性与德行的交互视野来看,孟子性善论轻忽了德性化德行的重要性,遗落了孔子礼学精神。在性善论的立场下,孟子“反身而诚”,“觉”此心“尽”此心的道德努力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向内用力的“心上工夫”。通过反观能省虽可实现心性的觉悟,彰明内在的德性,然这种德性如何客观地表现、落实于人伦人用之间,成为“...
鹿博:“默识”如何成为一种工夫?——基于历史与哲学的考察
德行科最高者,《易》所谓“默而识之故存乎德行”,盖不假乎言也。6凡学圣人之道,始于文,文通而后正人事,人事明,而后自得于言,言忘矣,而后默识己之所行,是名德行,斯入圣人之奥也。7韩愈、李翱上述言论并未出现在对《论语·述而》的诠释中,而是在《论语》的《先进》一篇。并且,二者没有仅...
礼乐文明的精神:第十届中国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纪要
他指出,德的本质要素由一种行为构成,即某种被认为真心帮助他人的行为,这一行为导致受惠者对施惠者有感激之心;围绕这一本质要素,先秦政治思想中的德论基本上不出德行、德性(德目)和德政三者框架(www.e993.com)2024年11月18日。由此我们得出,德是中国文化独特的关系本位的产物,反映了人与人在心理上的感应。这种感应是中国文化中一方服从于另一方...
张呈忠评《荆公新学研究》|内圣外王的思想体系及其历史命运
著者指出,新学是制度儒学,理学是德性儒学,两者本来的取向就存在根本不同。对荆公新学的思想体系正是在这一儒学取向二分法的基本框架之下展开讨论。由于南宋以后理学的胜利,“新学关于天道、人性、圣贤人格等诸多论述,本来以制度为指向,却被强行纳入理学以成德为目标的话语模式中比较”(457页)。简言之,本书的研究取...
论王符“贤”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伦理价值
首先,对普遍意义上的“德道”也即“识德”,他强调了“德义之谓”“德义之理”“德义之基”“道德之实”“德义之表”“道德之用”“德行之招”和“德义所建”“在明以德”“非德不行”等范畴,主张公德私德都必须坚持“崇德义”“体道履德”“明德义之表”,追求“德义美茂”“德义之所成”“德音令...
好书·推荐 | 宋人把心中的山水泼在画里,也点在茶里
古代教育有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射箭这一科目的设置颇具深意,正如《礼记·射义》说:“故射者,进退周还必中礼,内志正,外体直,然后持弓矢审固。持弓矢审固,然后可以言中,此可以观德行矣。”射箭时需内心是正的,身躯肢体是直的,内外一致,是为射手的德性。
玉石之美的五德是哪五德,揭秘玉石之美:五德解析
首先是韧德,韧德代表玉石的韧性和强度。玉石硬度很高,但又具有良好的韧性,这意味着它不容易破碎或受到外力的破坏。这也是为什么玉石被广泛用于制作首饰和工艺品的原因之一。韧德还象征着玉石的坚毅和不屈不挠的品质,这也是古代文化中所强调的德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