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道家、佛家,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审美观念产生了哪些影响?
道家的老子和庄子认为,美和丑、善与恶等,都是相互对立,又可以互相转化的。庄子可以看到无用之用,怪诞之美。抛开外形,直指内涵,万事万物都可以成为审美的对象。因此中国山水画里有怪石,书法里有丑书,看起来打破了和谐的美感,但在道家看来倒也见怪不怪。唐代孙位的《高逸图》,画的正是竹林七贤王羲之《兰亭集...
王阳明:一个人真正的强大,在内心
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不可以善恶分,故无善无恶。当人们把各自的意念加在事物上,因为意念有好恶与善恶的差别,是一种“已发”,事物就有中和不中,即符合天理和不符合天理。良知虽然无善无恶,但却能感知到善与恶。一切学问与修养归结到一处,就是...
金庸的武侠世界:一场江湖传奇,满襟铁血丹心
情与欲、真与幻、正与邪、善与恶的缠绕不清,抑或是家国天下的深沉与悲壮,金庸的武侠世界在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激烈碰撞与对话的时代里,书写着神秘斑斓的东方传奇、瑰丽空灵的东方想象和以“儒道释”为内核的玄奥深厚的东方哲学。
张保胜:薄伽梵歌——印度的灵魂与桎梏
“原先看来似乎是善的,现在却似乎是恶的;原先似乎是恶的,现在似乎是善的。这正如有人出门办事,半路突然觉得不大必要又转身回走,原先在他右边的,现在都在他的左边;原先在他左边的,现在都在他的右边。……,善与恶交换了位置”(原注:这是托尔斯泰的话,参见巴扎兹的《“薄伽梵歌”在印度历史中的作用》...
阳明心学:助力构建当代中国伦理精神 | 社会科学报
善与恶:更凸显道德自觉意识善、恶问题是儒家心性论的核心问题之一,先秦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开启了儒家内部对这一问题的争论。王阳明的善恶论是对孟子性善论的发展,更加凸显了人的道德自觉意识,“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传习录》下)。阳明之学是“...
复旦哲学教授王德峰:没有目标的人生,是最好的人生
我这里顺带说一下,我们读《道德经》也罢,读庄子的书也罢,这里边不讨论善与恶的区别,这是道家的原则(www.e993.com)2024年11月15日。所以这个“伪”,不是伪善的“伪”,也不是虚伪的“伪”,没有道德含义,他只是说“人为”,就是来自于自己的因素。来自于自己的因素,导致了人民生活出了毛病。
抗日战争研究︱彭春凌:章太炎与井上哲次郎哲学的再会及暌离
无记,即无善无恶;无覆,即没有染污。末那识则“有覆无记”。意识“始兼有善恶无记”。章太炎以为,“阿赖邪识亦有善恶种子伏藏其间,如清流水杂有鱼草等物”。末那执此阿赖邪识,以为自我,于是产生好善、好美、好真、好胜四种心。如果人只具备好善、好美、好真之心,那么世间一定有善无恶。然而,好胜心,...
《神圣与世俗之间》| 乌刍沙摩明王的中国化
其咒如是:先发此大愿,南无我本师释迦牟尼佛,于如来灭后受持此咒,誓度群生,令佛法不灭,久住于世。……我于如来灭后常诵此咒。若有众生请愿受持此咒者,我常为给使者令所求如愿……若有众生,多被诸恶鬼神之所恼乱,诵此咒者皆不能为害,永离苦难。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救疗万病者,诵上咒四十万遍...
探析美丽中国之“美”的根源
人类在开启智慧、拓展认知的过程中,必然会分化出善与恶、良知或邪念。可见认知过程须有相应的尺度判断,方能把控对生命行为的正确引导。这种对生命行为的把控,就是价值“尺度”。中华传统文化的“大美”思想通过几千年的生命实践,逐渐形成了认知“美”的尺度。它以“道”为指归,以“天地大美”为通达“道”的媒...
佛教中的”不杀生、不吃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可能你理解错了
在佛家认为,善恶、是非、正邪、反正皆为因果,好人与坏人也并非能一锤定音的去判断,佛教中讲的是人之本性,“人之初,性本善。”儒家和道家此点皆同。既然“性本善”,就没有罪恶滔天,万劫不复之人。人的善恶不能只看一世,况恶人亦有善事;人之长劫轮回,一世只是轮回一霎时。善与恶终究都是妄识之作,或一世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