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举行甲辰年秋季祭孔大典,展现“国乐古礼”的传统文化魅力
“祭孔的音乐、舞蹈、礼仪都是中国古礼、古乐,把古代的祭祀仪式呈现在眼前,这种古乐区别于我们现在所学的歌曲、舞蹈,它蕴含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可以通过参加祭孔大典学习到礼仪和文化,并且感受到古乐这种不同的风格。”得知“浏阳开门办大典”的消息后,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硕士研究生王小茜特意赶到浏阳参加祭孔活动。
刘丰:礼的损益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春秋中后期以后以封建为主体的宗法血缘关系在解体,作为其上层建筑,以周天子为核心的周礼也在“崩坏”,但是,从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发展的整体来看,春秋战国之际的“礼坏乐崩”并不意味着礼的衰亡,这只是古礼发展过程中的转化,也是中国古代礼乐文化发展阶段上的一次转型。一方面,周代的礼乐文明孕育出了战国的诸子百家。正...
黄玉顺: 情感正义论的儒家版本——儒家情感伦理学再讨论
最终形成“礼乐”文化,即根据正义原则,运用工具理性(“智”)来建构社会规范及其制度(“礼”);同时以艺术形式(“乐”)来消除制度规范的人际角色“别异”所造成的情感疏离,形成社会群体的情感“和同”即社会和谐。关键词正义论;生活儒学;情感正义论;情感伦理学;仁爱正义论儒家的社会正义论,作为“制度伦理学...
孔子为何不与没礼貌的发小绝交?谈谈春秋礼崩乐坏与早期儒道关系
这也表明,以周公制礼作乐为代表创建起来高度发达的古典政治秩序正在快速走向崩溃,传统的公共生活败坏了,相当数量受过知识教育的精英在痛苦与失望中,要么选择了逃避,躲入自己的心灵世界成为隐士,要么就玩世不恭,成为装疯卖傻类似于犬儒主义(Cynicism)的虚无之人。就连孔子的故人发小都是如此,也可见当时社会秩序的溃败,...
鲁隐公,春秋礼崩乐坏的第一见证人,最后为何死于非命?
我们之所以长篇大论来介绍这个区别,原因就在于,息姑的身份就是这样尴尬。鲁隐公的父亲鲁惠公,妻子叫孟子,右媵叫仲子,左媵叫声子,也就是息姑的母亲了。夫人孟子生育能力有限,没能给鲁惠公带来男丁,息姑以左媵之子,成为鲁惠公的庶长子,息姑长大成人以后,鲁惠公宠信的右滕仲子,也为他诞下一子,名允。
《礼记》关于把外在之“礼”转化为内心自觉的论述
音乐的作用在于协调上下,礼的作用在于区别贵贱(www.e993.com)2024年11月20日。上下协调就会互相亲近,贵贱区别就会互相尊重。过分强调乐会使人际关系随便,过分强调礼会使人际关系疏远。要使人们内心感情融洽、外表互相尊重,这就是礼乐各自的职能。音乐是从内心发出,礼是从外部表现。因为乐从内心发出,所以诚实无伪;因为礼从外部表现,所以文质彬彬。最...
《礼记》中的“礼尚往来”
《礼记·乐记》从“施”与“报”的区别入手,比较分析了作为治国理政之道和重要社会规范的“乐”与“礼”的功能差异。“乐”讲究布施功德,比如周武王之《武》乐不仅能彰明王者盛德,也能使人发自内心地感到快乐和欢愉,所谓“乐其所自生”。“礼”讲究回报恩情,比如周人追祭先祖后稷,既是对其创立王业之...
万舞翼翼——古代中国以“乐”为体的国家形象与民族精神
以舞乐为表征的制礼作乐与政治、国家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礼乐制度,这是中华文明初始的模样,后来延伸至礼乐文明。礼乐制度从先秦延续下来,虽然历朝历代会结合本朝的观念有所权变,但是核心的人文教化功能没有变,和睦天下的精神一直是其稳定内核。这种文化制度不仅在中国存续与繁荣,还深刻地影响着亚洲文化圈。
周公制礼:从“得”到“德”开创礼乐文明|新知
周公之“礼”,把礼原初的“事神致福”之意具体化,从规定不同身份的人等应该遵行的礼仪出发,最终成为宗法等级制度的依据和标准。与礼同源于祭祀的“乐”,经周公改造后,也得到了升华,与礼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演乐同样有十分严格的制度,不同等级的贵族配以不同的乐舞。
弘扬孔子教育思想 提高区域教育质量 ——追寻孔子的教育思想境界
进而要求教育培养“君子”。君子要“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做到礼乐结合、礼仁结合;礼主行,乐主情;礼为表,乐为里;礼重别,乐重同。在行为情感上、外表与内心上要相辅相成;与他人、社会和自然相处时,应该求同存异,协调和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