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的相对主义、认识的不可通约性与维特根斯坦知识论
认识的不可通约性:两个行为者有可能持有对立的信念,而这些信念在理性上具有同等程度的合理性,但是其中任何一个行为者都没有合理的依据来说服另一个行为者修正自己的观点。但这一论点如果成立的话,似乎意味着一种认识的相对主义,我们稍后将会看到这一点。在这种情况下,之所以会出现这种不可通约性,是因为亚当和...
日本学者高度评价“五个共同”的指导性意义
在旧金山同美国总统拜登会晤时,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中美应该有新的愿景,提出从共同树立正确认知、共同有效管控分歧、共同推进互利合作、共同承担大国责任和共同促进人文交流等五方面着手,共同努力浇筑中美关系的五根支柱。佳能全球战略研究所研究主任濑口清之在接受总台记者专访时表示,此次中美元首会晤为管控危机提供了相...
陈宇照|会计差错更正的会计与法律协同规制
2006年准则比1998年准则突出了会计差错的主观故意性,并未否定会计差错的主观非故意性。因此,会计差错根据会计信息提供者主观心态的不同,分类为主观非故意型会计差错与主观故意型会计差错,基本上对应审计准则中所说的财务报表错报的两类瑕疵:错误与舞弊,正如2019年修订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41号——财务报表审...
《我们误判了中国》:世界智囊反思西方认知误区
著名学者金灿荣认为这本书的价值有两点:第一,可以让我们知道部分主流西方精英对中国的态度和认识水平,这有助于我们未来与西方世界更好地互动。第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中国文化被认为是伦理文化,特别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特别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中国人比较习惯于在他者的视角中发现自己。《我们误判了中国...
商标混淆之虞的认定:以客观事实标准替代拟制主体认知标准
(一)混淆之虞是不特定个体差异性认知的集合混淆之虞,是指消费者混淆产品来源或误认为其来源有与他人某种关联的极大可能性。由此可见,混淆之虞本质上就是作为消费者的个体对被控侵权人实施的行为所引起的主观心理认知状态。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看,人的心理认知机制都是相同的,可分为两个子系统:一是由机体的结构和...
梁雅丽: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证据制度改革——以律师辩护视角切入
首先,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方面,从我的执业经验来看,律师对取证合法性提出质疑要求排非时往往收效甚微,主要是四个原因造成了这个现象(www.e993.com)2024年11月4日。(一)非法证据认识标准存在差异1.认识分歧的客观存在办案的时候,大家看到的同一条非法证据排除的法律规定,但认识标准是不一样的。
中美经济工作组对话有更大使命和意义
一方面,一些相对比较容易达成共识的问题都谈完了,下一阶段,必然要触及那些中美各自妥协空间较小、利益和认识分歧较大的领域。另一方面,虽然今年开年以来中美对话的总体势头不错,但美国今年是“大选年”,从以往的经验看,美国国内的政治议程往往在这时候会对其外部关系形成一定干扰,如何尽可能地抵消这些干扰,把...
陈超|Web3.0背景下技术规避型侵犯著作权行为的法律规制
具体到著作权技术措施法律保护中,域外实践既有普遍性亦有差异性,比如各国对于使用控制措施的法律保护毫无争议,其正当性源于使用控制措施运用根本目的本就在于防止未经许可的侵权行为。从某种角度而言与传统著作权的法律保护所起到的效果并无区别,并且从社会观念上而言,规避、破坏使用控制措施很难让人相信侵权人不会实施...
比PUA更高级的控制手法,男女都应该了解一下,预防被害
TA们因为渴望得到伴侣的认可,会产生强烈的“趋同心理”,害怕和对方产生分歧。在关系中,TA们可能缺乏自信,主体意识不强,十分在意伴侣的评价和看法。这种情况下,受害者往往会更容易失去自我判断能力,强迫自己去接受加害者提供的信息和认知,主动忽略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曾立城 雷磊:学术争鸣与中国法理学的发展 | 法学评论202401
由此,法理学者间真正有效的对话很难在不同的进路之间开展。更何况,理论交锋的背后往往隐藏着立场和价值分歧,而现代社会的价值多元性在某种意义上使得法理学者注定难以形成共识。这就可能给外部观察者带来两点质疑:其一,法理学者之间的互动是无效的;其二,法理学学科的发展是无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