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丨《道通为一:宋徽宗<老子>注与道家哲学》
以此,本书尝试在道家哲学与政治文化双重视野下考察宋徽宗之《老子》注。具体而言,本书分别探讨了宋徽宗诠解《老子》的方式,他对《老子》核心范畴和文本内涵的详细理解,以及修身与治世思想之表达。同时,本书亦结合徽宗朝之政治文化与部分政治实践,论述宋徽宗“道通为一”的政治理念及其注《老子》之动机。书摘-结...
如果一个人同时精通儒释道三种哲学,他最后会信哪个?
儒家的“道”,是世俗之道,佛家的“道”,是解脱之道,道家的“道”,是自然之道。三者对比,儒家的道最小,道教的道最大。虽然道家思想文yuqingsao也有不足,但相比之下,其更注重个体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更符合一些人对人生的追求和价值观。所以本人如果同时精通儒释道,一定会选择道家,不...
焕发中国经典哲学的时代活力——中哲史学会2024年会纪要
盖建民教授指出道家与道教一体两面,即体即用。早期道家和道教经典,其生命哲学思想主要是围绕治身和理国两个维度展开,历经“三变”,即由“摄生”而“卫生”,由“卫生”而“学生”。道教文献中蕴涵有深刻而契合百姓日常生活的生命哲学智慧,凸显了道家对个体生命处境的关怀与生命伦理思考。程志华教授提出,儒学史上曾出...
中国哲学“本义的价值”观念及其结构层次
按照海德格尔的理解,西方哲学根源于一种发生在理论与实践、事实与价值和“伦理学”“逻辑学”“物理学”区别之前的存在之思。在有别于“主观化”了的“价值”之原初性和本真性的意义上,海德格尔把这种整体性的存在之思命名为“源始的伦理学”。西方哲学“存在与应当区分”的进程,则发端于存在的“理念”化和逻各...
“古今中西”之争与中国哲学的当代性
“世界上的哲学”中的“世界”只是标识一种外在空间。真正的世界性尚未形成,还只是世界上的不同地域与各自的哲学发生实质关联。相形之下,“世界的哲学”不仅将原先的欧洲近世哲学和中国近世哲学涵摄其中,而且还形成了二者都没有的东西,即超乎“东”“西”的世界性。“世界的哲学”中的“世界”标识世界性。胡适...
道家和佛家的区别在境界上,生而不同几重天
道家和佛家的区别就是修行的门道不同,境界不同而已(www.e993.com)2024年11月19日。道家的创始人是中国的老子,佛家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道家首推经典著作是《道德经》,佛家首推的经典著作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我们修行依据的就是圣贤流传下来的诸多经典,从理上修指引的方向归宗,从事上修为实证。不过道家修的境界远不如佛家高远,彼此...
哲学研究 | 温海明:意哲学与当代作为比较哲学的中国哲学
“生”是总体的创造性根源,这也是“中国哲学意识”(Chinesephilosophicalsensibility)[4],尤其是儒学根本性的开端。黄玉顺的“生活儒学”、丁耘的《道体学引论》、孙向晨的“家的哲学”都讲“生”[5]。“生生之谓易”在儒家、道家和佛家[6]里都大有可说。熊十力《新唯识论》重点批判唯识论或佛教思想中的“...
汉唐宋明的国教:谈谈作为本土哲学和本土信仰集合体的道教
民国人认为道教才是中国的本土文化,而佛教是外来宗教,各地掀起了改庙为观的运动。比如著名的敦煌藏经洞,发现者是道士王圆箓——因为当时敦煌的各种洞窟佛庙,都被改建成了道观。当时这种看法其实相当精准:如前所述,道教本质上不是一种宗教,而是中国所有本土哲学和本土信仰的集合体,这其实非常类似印度教——印度教实际...
言而有信:儒释道哲学新解人生智慧
“言而有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价值观,它是一种处世准则,强调言出必行,讲信用,做人要讲究信誉。可以从儒家、道家、佛家和哲学等不同的角度进行深刻解读。一、儒家角度:注重品德修养,追求中庸之道在儒家思想中,“言而有信”是指一个人应该注重品德修养,言出必行,追求中庸之道。儒家强调人的内在修养...
“儒家”与“道家”,争论了几千年,究竟谁对谁错?
“心学”严格来说既不属于儒家,也不属于道家。只不过,从文化习惯上,将心学归于儒家学派,甚至归于理学之下,因为这些学派共同遵循的价值观都是“存天理,灭人欲”。朱熹的“理学”与王阳明“心学”说了这么多,相信各位对于儒家和道家的区别有一定的了解了,我们来简单总结一下。从核心理念来说,道家主张“出世...